国子监

日期:2020-08-27 14:46    来源:东城区政府网站

字号: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2A级旅游景区,位于北京市中心的东城区成贤街。1956年,国子监辟为首都图书馆。1998年“辟雍”对外开放。2005年首都图书馆迁出。2006年,国子监和孔庙成立北京孔庙和国子监管理处。

国子监始建元大德十年(1306),元、明、清三代的国家最高学府及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光绪三十一年(1905),立学部,废国子监,国子监作为全国最高学府和国学机构地使命便告结束。。明初改北平郡学,永乐二年(1404)复称国子监。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依序为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国子监作为古代中央大学,历来倍受国家重视,多有修建,尤其经明永乐、正统年间分别进行的大规模修缮,清乾隆年间增建辟雍后,形成了今天的建筑规模和格局。国子监占地面积2万7千多平米,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主体建筑两侧有“二厅六堂”、御碑亭、钟鼓楼等,形成传统的对称格局。前院东侧有持敬门与孔庙相通,构成“左庙右学”。国子监大门,名集贤门。门内东西两侧有井亭;二门,名太掌门,门内左为钟亭,右为鼓亭。门北甬道中有以座琉璃坊,坊内左右为黄琉璃瓦重檐碑亭。北为主体建筑“辟雍”。辟雍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专为皇帝讲学而建。平面呈正方形,深广各17.7米,四角重檐攒尖顶,覆黄琉璃瓦。四面辟门,四周环以回廊和水池,池周为汉白玉雕护栏,池上架有四周石桥,通向辟雍四门,构成周代“辟雍泮水”之制。皇帝“临雍”视学,由国子监监祭酒讲经,皇帝作“御论”,全监职官、学生围辟雍四周观听。“临雍”后,由国子监监刊刻“御论”,颁发在京各衙门官学及各省儒学学习。辟雍北部的彝伦堂是藏书之所,正房7间。未建辟雍时,皇帝来讲学,就在彝伦堂正中间设宝座。堂前由四厅:东为典薄厅、绳愆厅,西为典籍厅及博士厅。视国子监的管理机构。辟雍两侧各有厢房33间,为授课处。东为率性堂、诚心堂、崇至堂;西为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统称六堂。彝伦堂后的敬一亭,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别成院落,内有御制圣谕碑等7座。亭东为祭酒厢房,西为司业厢房,视国子监最高长官――国子监祭酒谕其副职司业的办公地。国子监也是中外文化交流地场所,曾有俄国、交趾(今越南)、高丽(今朝鲜)、日本等国的留学生和蒙、回、藏、满等少数民族学生在此就读。东西六堂原有十三经刻石189座,另加“御制告成”碑一座,共190座。自雍正四年(1726)始,至乾隆二年(1737)完成,历时十二年,收藏于大成懋勤殿。乾隆五十六年(1791),钦命考订,并动工刻石。乾隆五十九年(1794)刻成,立于太学,并以墨拓本颁发行各省。1956年修缮国子监时,石经移道孔庙与国子监之间的夹道内,1981年加盖屋顶,使石经得到妥善保护。

代表性景点:

1、辟雍:国子监最大主体建筑,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是清代皇帝讲学的地方。重檐,黄琉璃瓦,四角攒尖,殿内无梁柱,鎏金宝顶式方型殿宇,是目前世界独一无二的古代“学宫”。由刘墉、和珅等负责设计建造。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誉为北京“六大宫殿”之一。大殿前檐高悬乾隆帝御书“辟雍”匾额。殿四周环水,以汉白玉石为栏,环绕成圆,形成外圆内方格局。东西南北设有石桥直通辟雍四门,构成“辟雍环水”,以喻天圆地方,流传教化之意。殿内穹隆彩绘天花顶。北南东三面分别悬挂乾隆、道光、咸丰三帝御书书匾。殿中设置的宝座、御椅、御案、龙屏等皇家器具,皆为当年乾隆“临雍讲学”时的原物。

2、琉璃牌坊:国子监琉璃牌坊,高大华美,三门四柱七座。位于二门内辟雍前,是北京唯一一座专为教育设立的琉璃牌坊。牌坊正中,正背两面有醒目“圜桥教泽”、“学海节观”,均系乾隆皇帝御书。牌坊上覆黄色琉璃瓦,以示皇家向学重教的传统。

3、彝伦堂:藏书传经授业场所:辟雍正北为彝伦堂,原系元代国子学崇文阁旧址。明永乐年间重建,改称彝伦堂。辟雍兴建之前,皇帝到国子监视学,均在此设座。中门“彝伦堂”匾为康熙皇帝御笔。

4、十三经刻石:亦称“乾隆石经”,是儒家的十三部经典著作,研究儒学的珍贵史料。清代蒋衡游历长安,见“开成石经”众手杂书,紊乱不堪,深以为憾,决心自书一部十三经,从雍正四年至乾隆二年,历时12年完成这部63万字经文手书。乾隆56年经考订蒋文并动工刻石,乾隆59年碑刻成,立于太学。此刻石原放国子监六堂,1956年移至国子监与孔庙之间夹道内。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