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稷坛

日期:2020-08-27 10:41    来源:东城区政府网站

字号:        

  位于东城区中部,天安门西侧。东邻天安门,西靠南长街,南临西长安街,北依故宫博物院。

  社稷坛原为辽、金时代的兴国寺,元朝的万寿兴国寺旧址。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按“左祖右社”的规制于此设坛,一直为明、清两朝皇帝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祭太社、太稷的地方。民国3年(1914年),内务总长朱启钤将社稷坛改为中央公园。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将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

  皇帝来社稷坛祭祀时,从阙右门进社稷坛东北门至坛的门外,下辇坐轿入右门,顺戟门往东行至拜殿东阶下轿,在乐、舞声中到坛上行礼。坛上设有神牌,太社位于右,太稷位于左,均朝北。每年皇帝之所以要亲祀,是以表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王者以土为重,为天下求福报功”。



  社稷坛为汉白玉砌成的三层方台,四出陛各四级,坛高1.28米,上层每边长15米,第二层每边长16.9米,下层边长17.8米,坛面铺五色土:中为黄色、东为青色、南为红色、西为白色、北为黑色,分别象征金、木、水、火、土是万物之本,内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坛四周设围墙,上覆琉璃瓦,瓦色与坛上土色相对。在坛中央曾有一方形石柱,名为江山石,意为江山永固,后移别处。坛的四面各有一座汉白玉的棂星门。在坛北有一既庄重又精巧的木构大殿,称拜殿。此殿始建于明永乐年间,顶为单檐歇山黄琉璃瓦,面阔五间,朱红门窗,白色台基,是为皇帝在祭祀途中避风雨而设。1925年孙中山的灵柩曾停放于此,故于1928年改名为“中山堂”。在拜殿的北侧有一戟门,为明代所建,进深五间,原门内曾陈列有铁戟72只,后被八国联军掠走。此外,还有位于内坛墙西门外南侧的宰牲亭和位于社稷坛外西南的神橱、神库等附属建筑。自民国3年(1914年)辟为公园后,在园内又陆续增建了一些景点和纪念建筑:东有松柏交翠亭、投壶亭、来今雨轩,西有绘影楼、迎晖亭、水榭、春明馆、四宜轩,北有格言亭等。在水榭至来今雨轩间还有曲折长廊307间。另外,园内还有许多外迁于此的历史遗物,如原为鸿胪寺内的习礼亭,原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兰亭八柱及兰亭碑以及原置于东单西总布胡同西口的石牌坊。此碑建于1902年,后改名“公理战胜坊”,1952年改称“保卫和平”石牌坊。坛的四周有许多明代建坛时所植的古柏,相传在来今雨轩旁的七棵古柏为辽代兴国寺之千年古树。



  社稷坛自1949年后,曾多次进行过修葺,后又增添了许多大型游艺、文化设施,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