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钟鼓楼

日期:2020-08-27 09:57    来源:东城区政府网站

字号:        

  鼓楼位于东城区西北部,北京中轴线的北端。东邻草厂胡同,西靠旧鼓楼大街,南临地安门外大街,北依钟楼。

  鼓楼为古代京城的报时台,始建于元代至元九年(1272年),原名齐政楼。齐政,取齐七政(日、月、金、木、水、火、土星)之意。当时建楼于元大都中心。明代定都北京后重建鼓楼。清乾隆年间,鼓楼被毁,嘉庆五年(1800年)和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修。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鼓楼上的文物遭到严重破坏。民国13年(1924年)京兆尹薛笃弼将鼓楼改为明耻楼,并辟为京兆普通图书馆。民国14年(1925年)又改称齐政楼。在钟、鼓二楼之间辟游艺场及儿童体育场。后鼓楼又开办过京兆通俗教育馆、第一民众教育馆等。

  鼓楼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四周砌有矮砖墙,门前有石狮一对,楼通高46.7米,通面宽34米,通进深22.4米。整座鼓楼由台及楼两部分组成,楼基称台,台高4米,台的南北侧各有券门三座,左、右侧各有券门一座,台内为十字形券洞,系无梁式砖石结构。台东西长56米,南北宽33米。其东北隅有一北向小门,内有69级石梯,由此可达楼上。楼为木结构,分二层,第一层楼室面阔五间28米,进深三间,内支撑有36根木柱。室内方砖铺地,门窗为六抹方格槅扇。室外有木护栏及环楼走廊。楼内有24面鼓,鼓为整张牛皮蒙制,鼓长2.25米,直径1.34米,鼓座为木制,油漆,上雕云纹,座高1.8米,宽1.9米,厚2米。每到黄昏时分,钟楼击钟18下,鼓楼击鼓18下,共击三遍108下,算报完一个时辰。齐政楼上原有铜壶滴漏一座,极精致,但早已遗失无考。清朝改用时辰香来定更次,由钦天监太监掌管焚香,銮仪卫派旗鼓手专门负责司鼓。第二层为暗层,原无专用楼梯相通,后在一层东北隅置一铁梯上下,除为检查房屋外,还可存放物品。鼓楼的楼顶为三滴水,灰筒瓦绿琉璃剪边歇山调大脊。上带吻兽、垂兽,单昂单翘五踩斗栱,绘旋子彩画。

  鼓楼今保存完好,内还保存有一块麒麟碑。1949年后为东城区文化馆使用。1957年,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将其与钟楼一并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名称是“钟楼、鼓楼”。1984年政府拨款重修。1987年正式对国内、外游人开放。该处设有“鼓楼文物保管所”进行管理。1996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称是“北京钟楼、鼓楼”。附近通行5、58、107、204等路公共电车、汽车。

  钟楼位于东城区西北部,京城中轴线北终端,鼓楼北侧。东邻草厂北巷,西靠汤公胡同,南临鼓楼,北依豆腐池胡同。钟楼旧时为放置报时器具的地方,明、清时代,每到晨、暮都要撞击悬挂在钟楼之上的大铜钟,向全城报时。钟楼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后楼遭火焚毁。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有御制重建钟楼碑。



  钟楼坐北朝南,全部建筑为砖石构成,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通高47.9米,下部为砖石台基,上为楼体,高33米,黑琉璃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顶,殿式作法。台基四面开券门,券门内成十字相交形,内部东侧有石梯75级,可达二楼。二楼四周有城垛,每面有一座拱券门,左右各有一石制雕窗,四周有汉白玉护栏。楼内正中有一八角形木框架,正四角每边长2.3米,斜四角每边长1.35米,架上悬一大铜钟。钟体通高5.4米,直径3.4米,上顶径约1米,钟纽高近1米,重约42吨。钟的两侧各吊一长2米,直径约0.25米粗的圆木,以供撞钟之用。大钟由响铜铸成,撞钟时,钟声淳厚、洪亮,在方圆数十里内均可听到。每日早、晚的寅时和戌时各撞钟一次,称之为“亮更”、“定更”,每次报时撞击108下,俗称“紧十八、缓十八、六遍凑成一百八”。城中军民百姓、文、武百官闻“亮更”起,闻“定更”而息。大铜钟朝北的一侧,镌有“大明永乐年”字样。钟楼的西北,建有一座金炉娘娘庙,现庙已成民居,庙内曾有一孝女碑,1984年移至大钟寺内。

  钟楼在民国时曾对外开放,并在楼内设电影院。1949年后为东城区教育局使用。1957年,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将其与鼓楼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名称是“钟楼、鼓楼”。1984年由政府拨款对钟楼重新修缮,1986年国家对钟楼又进行了全面的修整,1989年正式对外开放。1996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称是“北京钟楼、鼓楼”。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