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麦看上去就象是一种不封口的包子,但做起来十分复杂。老师傅都说:“稍梅好吃难和面,皮薄包馅打花难”。古人将烧卖也称作稍梅、捎卖。做烧麦皮时,要把揉透的面团用走锤擀成波浪式花纹的荷叶边或麦穗花边。烧麦馅要用鲜肉配葱姜等佐料搅拌,形成红、白、绿相间的颜色。包时,馅儿要露在外面,口轻捏成石榴嘴状。蒸熟的烧麦出笼时,形雪白剔透,晶莹通明,皮薄如蝉翼,柔软而有韧性,鲜香四溢。做烧麦最出名的当属北京的都一处。
都一处所以出名,跟“乾隆赐匾”的传说有很大关系。当年山西人王瑞福为谋生,在前门大街上开了家没名的酒铺,因为店外挂了个葫芦做幌子,被人叫做碎葫芦。王瑞福早开门晚关门,生意做得很实在。这年,乾隆皇帝由通州私访回来已经是大年三十的晚上,别的店铺都已关门过年,只有王记酒铺还在开门营业。乾隆和随从进店点了几笼烧麦,食后赞不绝口。乾隆问王瑞福这个酒店叫什么名字,王瑞福说小店没名。乾隆听了听外面的鞭炮声,很感慨地说:“这个时候还开门营业的,京都只有你们这一处了,就叫‘都一处’吧!”几天后,几个太监送来一块“都一处”的蝠头匾,说是乾隆御笔赏赐的。这一下,王瑞福的酒铺可出了名了。很多人都来都一处看匾、吃饭。碎葫芦也就改叫了都一处。
乾隆赐匾后,王瑞福将乾隆坐过的椅子用黄绸子围起来,名日:“宝座”,不许别人再坐,像供神一样供起来。从大门至上楼处,因乾隆走过,这条甬路不得扫地,以留遗迹。因天长日久,行走带进的泥土越来越高,形成一道土埂,后被称之为“土龙”,这条“土龙”在清代被列为北京城的“古迹之一”,和永外“燕墩”齐名。清朝《都门纪略·古迹》记载“土龙在柜前高一尺,长三丈,背如剑脊”。清嘉庆24年(1819)苏州文人张子秋,慕名到都一处,酒饭后写到“都一处土龙接堆柜台,传为财龙”。并写下诗句:“一杯一杯复一杯,酒从都一处尝来。座中一一糟邱友,指点犹龙土一堆。”
1956年公私合营后,都一处营业面积比过去扩大很多,以经营烧麦名扬四海。
都一处烧麦,烧麦的制作越来越讲究,应时当令,花样增多。春季有春韭烧麦,夏季有西葫芦烧麦、素馅烧麦等;秋季有蟹肉烧麦;冬季有猪肉大葱烧麦,还有虾仁、海参、玉兰片三鲜烧麦。品种繁多,质量上乘的四季烧麦吸引了众多食客。2000年,都一处烧麦获“中华名小吃”称号。
2008年,都一处烧麦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吴华侠被命名为区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