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市东城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日期:2024-03-26 17:00    来源:区发改委

字号:        

  ——2024年1月9日在北京市东城区第十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北京市东城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杨  峰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东城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提交大会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首善标准扎实开展主题教育,认真落实市、区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及区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决议,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全速推进“崇文争先”,全力做实“六字文章”,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就业物价总体平稳,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各项事业取得明显进步,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核心区使命坚定履行,经济加快恢复向好

  “四个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以更优的空间品质保障中央政务活动,围绕长安街沿线及南北纵深区域提升品质,改善协和医院、北京站等重点地区周边秩序,实施央产老旧小区、平房院落改造,区属直管公房简易楼腾退。高标准做好服务保障,“服务中央单位和驻京部队窗口”受理服务事项1289件,接件答复率实现100%。将区属低效空间、腾退简易楼改造为人才公寓。搭建“外事+”经贸合作平台,创新推出“故宫以东·东城国际化外宣系列活动”,打造了一批高层次外交外事活动场地。

  协同发展走深走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与津冀对接合作,线上开设“云窗”,线下升级“京津冀协同办理跨区域通办”窗口,实现179项事项“同事同标、跨省通办”。支持“两翼”建设,雄安史家胡同小学9月顺利开学迎新。全力支援房山灾后重建,“三帮一”组团式帮扶实现21个结对帮扶村(社区)全覆盖。建立帮扶项目库,大安山应急指挥中心修复等项目完工投用。搭建就业帮扶平台,组织9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2731个。动员各界力量参与帮扶,支援物资、资金、项目涉及金额超2000万元。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深化“项目化、清单化、节点化”调度机制,信息服务、商务服务、文体娱等行业持续向好,住宿和餐饮业恢复加快,金融、房地产等行业承压增长,批发零售业受国际油价大幅下降等因素影响增速回落。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各专项规划落实有力,重点任务进展顺利,主要指标平稳增长。

  发展信号积极释放。举办高质量发展大会、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五圈五节”系列促消费活动。组织307家企业参展服贸会,签约8个项目总金额达3.9亿美元。以“故宫以东·政企会客厅”为引领,举办首届“紫金杯”歌咏比赛,“紫金健康”“紫金荣耀”“紫金引凤”等品牌逐步亮相。积极服务民营经济发展,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18家民营企业入选北京市百强。

  (二)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优势动能持续增强

  财源建设多点发力。稳固存量税源,区级“服务包”企业动态调整增至564家,2174项诉求100%解决。“服务包”企业在京新设机构135家、注册资本金超617亿元,助力1家企业成功上市、25家企业外埠业务转入,企业服务协同考评排名保持全市前列。培育增量财源,锚定央企二三级公司和行业头部企业开展族群招商和产业链招商,赴欧洲、中国香港等地定向招商。引进企业超2000户,税源引进规模超26亿元,实际入库超16亿元。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200.5亿元,实现历史新突破。

  投资质效稳步提升。固定资产投资实现262.2亿元,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28个列入全市计划开工重大项目全部开工,45个市区重点工程项目实施顺利。东直门交通枢纽项目各业态区域陆续竣工,双塔写字楼率先投用,农银理财入驻办公,为东北二环区域提供新产业空间载体。隆福文化街区二期竣工,成为“文化金三角”重要一极。全市首个片区综合性城市更新试点项目皇城景山三期项目启动申请式退租并完成腾退签约。东四6号线织补项目竣工验收,普仁医院病房完工。围绕城市更新、产业发展等领域及北京站周边、东直门周边等区域谋划形成一批项目,初步构建千亿级区级项目储备。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积极培育。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7%,增速居城六区第一。五大商圈建设深化,王府井银泰in88完成改造升级,王府井喜悦购物中心、华为全球旗舰店开业。消费影响力不断增强,承办2023全国消费促进月暨京津冀消费季、北京时装周分会场。成立东城区商购联盟。发布老字号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举办老字号嘉年华。首店经济持续发力,累计引入首店、旗舰店等114家。文旅消费引领潮流,举办“故宫以东 融·艺术季”文旅消费季,推出10条文化探访线路。王府井商业街区、隆福寺文化休闲街区入选全市第二批旅游休闲街区。东城区入选“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13家文化企业入选2023年度北京文化消费品牌榜,上榜企业数量位居全市第二。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出台年度“两区”建设实施方案、隆福寺园区发展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新增“两区”招商引资项目321个、预计投入资金705亿元,预计投入资金完成进度排名居全市第一。全国首家外资新设全资期货公司摩根士丹利期货落地我区,锋裕汇理私募基金管理获批3亿美元基金产品增资额度。高等教育出版社等6个驻区企业重点工作获评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中国科传等9家驻区文化企业被评为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形成同仁堂特色中医药国际市场开发模式。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7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增至14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3亿美元,外贸进出口额2061.6亿元人民币。

  (三)组团引领产业发展,聚集效应初步呈现

  重点产业加速发展。金融引擎作用进一步凸显,中汇人寿、瑞信证券等一批优质金融企业落户金宝街。承办北京市基础设施REITs产业发展大会。北交所东城上市服务基地正式挂牌,隆瑞三优成为北京市首批、东城区首家北京“专精特新”专板挂牌企业。科技回归都市步伐加快,成立东城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联盟、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元宇宙产业联盟,举办东城区人工智能产业大会。优化东城园“科创十七条”产业政策,推动中国黄金集团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昆仑万维人工智能大模型获批,蘑菇车联成为新晋“独角兽”。联合“天翼云”打造全市首例政企合作云服务项目“紫金云”。文化产业地均产值持续保持全市第一。全市首创优质文化企业投融资“白名单”机制。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召开2023中国文化金融峰会。中国出版集团等5家企业荣获“全国文化企业30强”。

  空间质效同步提升。通过“紫金引凤”推介活动积极为企业对接产业空间需求。加快腾退低效产业空间改造升级,金台共享际等园区开业运营,隆福寺南坊、国营二三九厂老旧厂房加快改造利用。禄米仓、大磨坊等文化产业园区入选首批北京“新视听空间”。京宝大厦等商务楼宇改造升级项目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获评“中国楼宇经济标杆城区30强”,泓晟国际中心获评“中国楼宇经济新地标”。

  组团标识更加鲜明。8个产业组团新落地细分领域产业项目111个。航星园组团引进鹰瞳科技、七维视觉等龙头企业和高成长企业。永外城转型为数字科技产业园,引入国网数科及上下游产业链优质企业。金宝街组团引入民生加银基金、人寿北分等知名金融机构,天润财富中心成为新晋亿元金融主题楼宇。加大产业政策织补,发布全要素产业发展政策服务包,制定东城区南部地区、永外数字科技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打造南部新增长极。

  产业“四巷”纵深打造。“银巷”建设初具规模,推动百颐资本、百汇资本等机构在南锣鼓巷区域集聚。“硅巷”建设正式起步,E-park夕照寺项目进入试运营,青龙数字科技大厦项目开工建设。“文巷”空间特色鲜明,围绕中戏、人艺等文化机构,打造“交道口南大街—美术馆后街—王府井大街”精品原创戏剧演艺集聚带。“杏巷”工程有序推进,“北新仓—东直门南小街—东四十条”“美术馆后街”“东单北大街—金宝街—西总布”、东花市片区和前门东区正式挂牌“杏巷”工程试点单位。

  (四)改革创新激发动能,市场活力逐步恢复

  营商环境全面优化。“一业一证”改革落地行业数量居全市前列,食品经营许可“证照联办+一照多址+一业一证”改革全市率先落地,政府采购领域实现“全流程电子化”全覆盖。“地坛书市”作为大型展览展销活动“一件事”场景落地案例,办理时限压缩82%。推进数字政务建设,区级事项全部实现网上可办、全程网办。全市率先落地不动产登记跨省通办抵押、参考经适房管理的房屋转移登记全程网办业务。政务服务大厅设立专窗即时办理市场准入。优化外国人工作许可、工作类居留许可“两证联办”。获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

  国资国企改革深入开展。出台国企改革总体实施方案,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战略性重组国资公司并取得3A信用评级,城市公共资源运营、文商旅体融合发展、城市更新等功能型国企矩阵初具规模,“1+N”国有经济新布局持续完善。出台主业管理、参股投资管理等规章制度,实现区属国资发债破冰,推动区属国企聚焦主责主业,全面提升资本运营、资源统筹等核心竞争力。

  资产效能持续激活。全区行政事业单位房屋资产纳入区级虚拟“公物仓”平台。形成国有企业对外出租房产资源台账,梳理区属国企房产资源,统筹盘活5万平方米用于招商融资。27栋已腾退简易楼用于增补街道公共服务功能。统筹金宝街52号等优质行政办公空间,优先用于产业发展。调整水道子15号等5处区属办公用房,打造南部政务服务区。

  节能降碳加速推进。制定东城区碳达峰实施方案,修订支持鼓励节约能源暂行办法,完善“双碳”工作政策体系。完成公共建筑绿色化改造50万平方米。王府井食品商场创建“碳中和示范店”,南馆零碳公园建成投用。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宣传活动,营造节能降碳浓厚氛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为2.3%,达到市级要求。

  (五)老城魅力不断彰显,历史文化“金名片”绽放光彩

  核心区控规深入落实。编制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市级72个、区级128个年度任务全部完成。中轴线申遗三年行动计划我区任务圆满完成,攻坚腾退国家话剧院高层住宅楼、五八二电台家属区,实施天坛医院旧址二期建筑拆除。自动化仪表二厂等拆迁腾退空间绿化工程持续推进。启动大慈延福宫文物腾退,顺利完成滞留多年的古观象台南院清退任务。完成3栋简易楼腾退。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新开工52个、完工22个。老楼加装电梯新开工25部、完工15部。望坛项目首批10栋回迁楼集中交付,2000余户居民完成回迁、圆梦新居。宝华里棚改项目完成搬迁、实现净地。前门鲜鱼口消防站建成投用。望坛110kV变电站成为“十四五”以来我区首个正式启动建设的重大能源工程。

  全国文化中心区建设加速推进。2023年北京文化论坛盛大开幕,提级升格为国家级、国际性论坛并永久落户东城,习近平总书记为论坛致贺信。持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打造文沁阁书店等首批4个公共文化新空间示范点,重启“我与地坛”北京书市。鼓楼沉浸式展陈“时间的故事”荣获北京市优秀展览。发布焕发会馆文化活力伙伴计划,联动广东省等四省五市签订6处会馆合作意向。中国纪录片大会、大学生电影节、北京古建音乐季等活动绽放更多东城文化“高光时刻”。举办中国儿童戏剧节、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全国话剧展演季。推出《情满九道弯》《鼓楼一拐弯》《老单走东城》等文艺佳作。构建“文化会客厅”“社区戏剧工作坊”等文化品牌矩阵。

  “疏整促”专项行动纵深推进。疏解突出重点,持续推动百荣世贸商城转型升级。完成28家住宿业整治提升,压减房间965间、床位1470张。整治抓住痛点,拆除违建7.4万平方米,“基本无违建区”创建圆满收官。完成3.86公里铁路沿线环境整治,擦亮“进京第一印象”。提升形成亮点,东直门交通枢纽文化广场、西草市街等美颜亮相,鼓楼卫生服务站、西河沿幼儿园建成投用。围绕中轴线景观视廊等景观节点,集中连片展示“疏整促”可视化成果,完成北新桥地铁站公共空间改造提升项目。

  城市环境品质持续提升。巩固扬尘精细化治理成果,细颗粒物浓度连续三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揭网见绿3.26公顷,新建改建绿地8万平方米。地表水市级考核断面稳定达标。建成区海绵城市达标面积比例达39%。柳荫公园、桃园铁路沿线绿地、广渠春晓和广渠秋韵、蟠桃宫4处老牌公园完成全龄友好型改造。燕墩西望、东直门西北角等精品口袋公园完成建设并向公众开放。朝阳门南北小街、朝阜路(东城段)区域环境整治提升项目启动实施,手帕胡同建成通车,望坛地区3条市政道路工程建设有序推进。东不压桥胡同、西草市街、钟楼湾胡同新入选“北京最美街巷”,累计入选数量达到13条,居全市首位。新增共享停车位700个,开放84条道路、5441个车位用于认证停车。国子监街实现全线不停车,全区不停车胡同达到45条。完成违规电动三四轮车整治任务。

  (六)民生为先深入落实,群众新期待有效满足

  基层治理水平显著增强。全力抓好接诉即办,建立“一对一”接诉即办专员机制,“攻百难,解民忧”专项行动进度达100%,接诉即办平均响应率、解决率、满意率大幅提升。做实“五力引航”计划,推进8个社区议事厅市级示范点和14个楼门院治理市级示范点创建,街道级社会工作服务平台全覆盖。深化“五社联动”社区治理机制,推动基层治理赋能,社区数量由168个优化调整为163个。建立物业问题突出项目动态调整机制。17个市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达到精品示范标准。

  “七有”“五性”精准保障。出台“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新建托位693个,累计达到1412个。扩充小学学位4000余个,汇文中学南校区投入使用。建成5家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00个养老助餐点,新增养老家庭照护床位2000张,“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提供居家养老服务35万余人次。支出困难群体各项救助资金1.8亿元,成立全国首个街道级慈善信托。坚决守住医保基金安全底线,获评全国医疗保障系统先进集体。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完成迎检考评。安定门社区和交道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开诊,和平里医院、隆福医院通过三级甲等评审,普仁医院获批市级安宁疗护示范基地。顺利完成医保社保职能划转,新增47家医保定点零售药店投入使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4.8%。拨付各项促进就业政策资金4.06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超97%,获评北京市充分就业区。多措并举筹集房源4300余套,配租公租房1000余套,发放租房补贴1.8亿元。建成23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朝阳门“27院儿”入选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美后肆时”入选全国优秀群众文化品牌案例。全民健身中心完成建设,东单体育中心完工投用。东城区体育活动中心获评首批“健康北京示范基地”。

  城市安全防线全面筑牢。圆满完成全国“两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大活动保障任务。国防动员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和消防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整改问题隐患4.9万项。开展“小火亡人”高发问题专项治理行动。妥善应对北京“23·7”特大强降雨,实现“居民群众零伤亡、城市运行不中断、公私财产少损失”。平稳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稳妥应对多轮疫情波动和秋冬季呼吸道传染病流行高峰。食品安全抽检合格率达99.1%,药品抽验合格率达100%。矛盾纠纷“梯次递进、一体调处”工作法入选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平安北京”建设考核及“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验收结果全市第一。

  过去一年,区委、区政府科学谋划、精准施策,全区上下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在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经济转型升级阵痛期的大背景下,东城区有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值得总结。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是经济回升以恢复性为主,仍面临着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国际经济形势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愈加深刻,受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地缘冲突等因素影响,国际大宗商品需求疲软、价格下滑,全球经贸摩擦指数仍处于高位区间,国际贸易增速放缓,我区批发零售业收入下降明显。美国收紧芯片出口管制措施,我区信息服务业重点企业天翼云智算资源池项目建设受到显著影响。金融业受需求转弱影响,存贷款余额增速提升难度加大。重点行业缺乏新增长点的有效带动,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还需付出更多艰苦努力。

  二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仍不扎实,发展动能接续谋划的统筹力度仍需加强。我区产业发展“底座”不牢,个别行业关键指标受头部企业经营波动影响较大,尚未形成不同规模企业多层次支撑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局面,经济运行总体抗风险能力不强。产业组团建设基础仍需夯实,个别组团周边交通、环境配套等亟待改善,还需发挥专业运营机构作用,进一步提升组团细分领域辨识度。可用于产业发展的楼宇空间资源有限,老旧低效楼宇改造提升仍需加力推动。作为传统商业大区,在消费引流、升级等方面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示范区的定位尚有差距,文旅消费、时尚消费、数字消费相关品牌引进、场景打造等工作亟待系统推进。

  三是财政仍然呈紧平衡状态,过“紧日子”的同时还要加大发展的谋划和投入力度。一方面,部分企业面临经营压力,财政组收难度依然较大。另一方面,老城保护与城市更新任务重,公共服务、民生领域兜底保障等刚性支出仍需大量资金投入,财政紧平衡状态将持续存在。需要强化财政绩效管理,压减非必要和非急需支出,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积极撬动社会资本参与,集中财力推动重要问题解决。同时还需放眼长远,做好稳经济促发展各项政策的支出保障,积极稳存量、扩增量和挖潜量,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四是民生领域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社会治理能力和群众满意度有待提升。从市民服务热线反映的“七有”“五性”问题看,物业服务不规范等相关问题数量居高不下。从民生服务供给的短板领域看,因现有急救站点多位于我区与其他区交界处,急救资源同时服务于周边区,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平均反应时间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因核心区养老服务用地获取难、成本高,我区街道养老照料中心尚未实现街道全覆盖;因辖区内无保障房建设用地,自行建设筹集公租房房源难度较大,公租房轮候家庭房源可供率仍有待提高。教育、医疗等优质化、均等化供给能力与群众期待还有差距。需聚焦群众诉求集中、高频高发的突出问题,加强源头治理,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市民群众。

  二、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2024年是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也是我区在前期攻坚克难基础上实现转型突破的重要之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诸多有利条件:一是国家宏观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围绕高质量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推动本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我区产业发展思路明确清晰。立足“金融+总部+科创”的主要发展业态,以“四巷”、组团为引领加力推进,探索形成了超大城市老城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三是改革创新激发了更多动能活力。重大项目全速推进、国资国企等重点领域改革形成突破、盘活低效空间让位产业发展等创新举措为东城区发展带来了强劲动力。营商环境改革、“紫金服务”品牌迭代升级,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等举措不断健全,提振了企业发展信心。我们要善于把握这些有利条件,坚定信心、攻坚克难,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东城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东城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区委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以实际行动弘扬使命价值、深化“六力提升”,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东城新篇章。

  2024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5%左右,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和细颗粒物浓度达到市级要求。

  三、实现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强化首都功能,更高站位统筹发展与安全

  持续做好“四个服务”。(1)着力降低“四个密度”,牢牢把握核心区战略定位,强化重要国事活动空间支撑能力,不断推进天安门周边、长安街沿线等重点区域环境改善和品质提升,统筹用好腾退空间和地下资源,优先用于保障中央政务功能、增补公共服务设施。(2)用好“服务中央单位和驻京部队窗口”,继续加大对驻区中央单位走访力度,加强联络沟通,为驻区单位营造良好政务环境,推动央地双向互动、融合发展。

  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推动经济调度精准发力、落地见效。(1)细化扩投资促消费、稳外贸稳外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等举措,推动市场主体复元气、增活力。(2)定期开展重点企业走访,分析会商重点行业发展形势,倾听企业诉求,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高质量完成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3)推进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锚定行业头部企业和高成长企业,精准导入销售中心、结算中心等总部业态,加强重点企业引进力度,拓展渠道资源,力促在谈项目落地。(4)精准开展对企服务。谋划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的政企交流活动,不断提升企业获得感、满意度,增强企业在区发展凝聚力。加大对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关注和扶持力度,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坚决维护安全稳定。(1)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布局完整、重点突出、运行规范的政治安全体系。坚持底线思维,确保核心警卫万无一失。坚持专群结合,筑牢人民防线。全面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确保核心区社会大局持续稳定。(2)持续提升防灾减灾和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保障能力,确保各类风险隐患动态清零。以和平里、安定门街道为试点,探索老旧楼房和平房区火灾治理管控新路径。完善防汛物资储备和应急演练机制,实行隐患点位清单式管理。落实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3)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有效推进食品药品安全、产品质量安全等综合治理。持续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织密织牢防范非法集资宣传网。(4)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巩固并推广“矛调处置一体化”等创新经验和实践成果,深入推进信访法制化建设,争创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区。

  (二)做强发展“底座”,更大力度汇聚高质量发展要素

  发挥投资项目引领带动作用。(1)深入实施城市更新。实现皇城景山街区、西总布街区申请式退租及恢复性修建等项目开工建设,以片区式整体改造增强区域功能品质。推动崇外6号地、东四片区等重点区域取得新进展。(2)推进产业项目拓空间促增收。突出抓好永外和东直门外地区综合更新,打造区域发展的“金角银边”。推动青龙科技大厦主体结构完工,力促前门东区和宝华里1、3号地等地块上市。推动体育文化产业园改造升级,航星园106厂房国际数字健康应用创新中心竣工投用、107厂房加快复建。(3)建设商业项目引领消费扩容升级。实现东直门交通枢纽项目商业设施整体亮相,打造国际化科技金融产业生活融合街区。确保隆福文化街区开街,优化升级王府井百货大楼南馆,力争外文书店开工建设。(4)实施民生项目保障民生需求。确保第一人民医院异地迁建、青少年科技馆等公共服务项目竣工投用,特殊教育学校改扩建工程等项目按期完工。完善南城管线、路网布局规划,持续推进刘家窑路、夕照寺东西线等道路项目,完成自然博物馆北路建设。(5)谋划储备项目促进动能接续。聚焦重点区域谋划形成一批地标性、示范性、引领性的重大投资项目。强化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鼓励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全区重大项目建设。

  全面促进消费扩容提质。(1)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示范区建设。加快五大商圈建设,打响“东城消费季”品牌,办好“五圈五节”特色活动。大力引进消费企业总部,打造更多消费亮点。加大促消费政策统筹协调、宣传推广和落实力度,提升企业和消费者的参与度,使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百姓消费形成良性循环。(2)丰富文化消费产品矩阵。依托故宫—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等文化地标培育高品质文艺展演场所。举办“故宫以东 融·艺术季”系列文旅促消费活动。探索文化园区内推广“主理人文化消费”新模式,加速胡同场景下的在地文化与新商业、新场景、新消费跨界融合。(3)拓展体育消费场景。举办冰雪嘉年华等冰雪活动。丰富赛事活动供给,承办高水平体育赛事,力争引进西甲联赛项目,激发区域内体育消费活力。(4)擦亮时尚品牌消费名片。高质量举办王府井论坛、王府井国际品牌节,积极引进首店、旗舰店和特色体验店,鼓励首发首展首秀。

  抢抓“两区”建设机遇。(1)用好北京市推动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2.0版方案出台契机,紧抓全国首创项目、突破性项目、外资项目落地,推动金融、科技、文化、医疗健康等重点领域开展“产业开放”探索,创新隆福寺园区、王府井区域特色化发展路径,推进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加快形成“两区”建设可视化成果。(2)加大对外资金融、科技信息、商务服务业的招商引资力度,推动留存利润向再投资转化,推动外资存量向增量转换。(3)积极培育外贸出口新模式,开展“政策助力外贸高质量发展”系列活动,借助国际友好城区巩固拓展海外市场,做好第六届进博会筹备组织,助力企业高水平“走出去”“请进来”。

  (三)集聚资源空间,更高水平优化结构提升效益

  持续加强空间管理。(1)聚焦产业细分领域,严格落实市场准入服务机制,紧盯信达中心、王府井大街77号等重点空置楼宇,把握业态,精准开展招商服务指导,打造百亿元楼宇。(2)加紧盘活闲置或低效利用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推动老旧厂房、老旧低效楼宇更新改造,扩大产业承载版图。(3)持续优化产业服务,动态更新产业发展全要素政策服务包,加强政策培训和宣传,确保企业用好用足政策。

  推动优势产业聚集。(1)强化金融引擎。聚焦大资管领域,举办智能财富管理论坛研讨会,吸引各类资管机构集聚东城。推动REITs产业创新发展。推动南京银行北分等机构顺利迁入。金融业增加值实现同比增长6%左右。(2)加强科创引领。成立东城园投融资联盟,支持园区企业挂牌上市。建设元宇宙发展空间,促进交互技术、虚拟现实等企业聚集。开展科技企业创新发展工程,继续实施“紫金计划”,培育壮大园区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人工智能等新业态,培育新质生产力,增强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数字经济增加值实现同比增长5%左右。(3)擦亮文化底色,全力争取市级“投贷奖”“房租通”等各类资金扶持政策。推动文化企业投融资“白名单”进入实质性运营。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同比增长4.5%左右。(4)推进和睦家中西医结合医院升级改造项目,提升区域国际化医疗服务水平。创新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擦亮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金品牌。

  拓展产业发展载体。(1)深化“四巷”建设。“银巷”统筹利用平房院落等特色腾退空间,吸引优质投资机构聚集。“硅巷”加快青龙硅巷展示区建设,启动硅巷科创园、硅巷驿站认定工作。“文巷”围绕“五四大街—朝阳门内大街”两侧打造新闻出版“国家队”集聚地和全国文物艺术品交易的核心承载地。发挥建国门地区医疗资源优势,打造“国际医疗杏巷”。(2)完善产业组团建设工作机制,提升产业组团服务配套,“一团一策”“一企一策”定制服务措施,成团推进,打造新时代宜居宜业街区。增强产业组团辨识度,东直门组团聚焦信达中心吸引金融科技总部企业入驻打造百亿楼宇,支持京投快轨大厦与中关村发展集团合作建设科技孵化器;航星园组团吸引数字健康企业入驻,打造国际数字健康应用创新中心;环贸组团改造环贸中心E座为初创企业孵化器、加速器。(3)打造南部产业发展空间。制定永外数字科技产业园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推动永外数字科技产业园落地见效。聚焦永外等14个重点项目,以“数字+”“现代服务+”和“文化+”为主导方向,加速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4)聚焦中国黄金大厦等重点楼宇改造升级,形成新一批标杆项目。

  (四)深化改革创新,更实举措激发动能活力

  稳步推进营商环境改革。(1)贯彻《北京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北京服务”实施意见》,打造“北京服务”东城样板,推动各领域政策落地见效。(2)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我来谈”“我参与”“我评价”“我展示”活动,畅通企业问题反馈整改渠道,打造信达中心、隆福寺营商环境综合改革展示窗口。(3)形成东城改革特色亮点。打造东城特色的非备案场所演出“一件事”场景,持续推进“一业一证”审批制度改革,落地“6+4”一体化综合监管场景。在市场准入等领域推行“否定事项报备制”。(4)召开2024年度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全方位宣传推广“紫金为企”服务举措。

  加快国资国企改革步伐。(1)深入实施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细化改革配套保障措施,压实改革主体责任。(2)完善“1+N”国有经济布局,做强国有资本运营、城市公共资源运营、科创产业服务、文商旅体融合发展、城市更新等功能型国企,推动国有企业定位向区域产业发展的前沿高地转移,持续发挥国有企业在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3)健全市场化运营机制,深化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探索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试点。(4)全面加强国资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差异化授权管理制度,打造国资国企实时在线监管系统。

  提升国有资产利用效能。(1)提升国有资产利用效率,推动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2)优化低效资产盘活方式,推动金宝街8号地、青少年培训基地等空间资源提质增效。统筹做好新腾退简易楼、17个街道自有闲置低效房产再利用。(3)推动全区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优化使用,巩固事业单位改革成果,做好事业单位改革的后半篇文章。

  持续有力推动节能降碳。(1)以能备能报、节能目标分解考核、节能监察等工作为抓手,推动重点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广应用绿电,持续开展可再生能源利用探索。(2)完成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40万平方米。(3)开展“双碳”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节能降碳氛围。

  (五)实施城市更新,更优品质提升城市环境

  持续深入落实核心区控规。(1)全面落实新一轮核心区控规三年行动计划,形成2024年项目库并推动实施。高标准落实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相关任务,助力中轴线申遗成功。(2)围绕“一纵一横一圈”,聚焦天坛周边、前门东西区、故宫以东、皇城景山、东四、西总布等重点片区,以街区综合实施方案为指引,系统推进申请式退租、文物修缮、风貌保护、功能织补和转化利用,打通老城平房区一体化保护更新全流程。(3)推动孚王府、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等央产文物腾退研究,启动锡拉胡同19号院等文物修缮工程,对钟鼓楼等文物点位创新开展活化利用。做好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4)实施东城非遗“焕新计划”,打造一批“非遗+”标杆性项目。创新实施、稳步推进“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

  纵深推进疏整促专项行动。(1)以疏解减量强化首都功能,推动百荣世贸商城转型升级,加大核心区住宿业整治提升力度,持续压减住宿业床位规模。高标准推进北京站周边环境整治,守护首都门户窗口形象。(2)以问题导向强化精准治理,结合12345市民诉求,加大对违法建设、施工围挡、无证无照等的整治力度,增设养老餐桌、停车设施,深化“一刻钟便民服务圈”建设。推动永外街道主动精准治理年度收官。(3)以可视化凸显提升亮点,以“片区新貌、景观视廊、大师小品”为线,串联展示朝阳门南北小街、朝阜路(东段)、东四“国风静巷”等老城新貌。(4)以重点领域推进协同发展,加强京津冀在教育、医养、文体等领域对接合作。支持雄安新区和城市副中心建设,服务保障央属项目向外疏解、第二批市级机关向副中心搬迁。实施一批房山区结对帮扶项目,形成点面结合、全面开花的帮扶格局。加强东怀结对协作,深入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协作活动。

  打造更美更优城市环境。(1)巩固深化“一微克”行动,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坚持“三水”统筹治理,推进辖区地表水断面水质持续改善。严格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条例,保障土壤环境安全。(2)推进朝阳门南北小街和朝阜路(东城段)环境整治提升完工,完成慢行空间“公园化改造”,形成慢行友好的骑行景观大道。新建停车位370个,新增共享停车位500个。改善“医学景商”周边交通秩序。(3)全面启动花园城市建设,结合全区“九横八纵”等主要道路,打造林荫路网、繁花大街,持续推进全龄友好公园及口袋公园建设。加快东单公园围栏拆除进程,以片区为单元谋划无界公园绿荫联通建设项目。

  (六)积极回应关切,更高标准改善民生福祉

  守正创新优化基层治理。(1)深化“五社联动”,完善社区议事厅、“小院议事厅”等协商议事平台功能,健全社工队伍选育管用全链条发展体系。(2)坚持主动治理、“未诉先办”,持续深化接诉即办。继续推进“春风行动”,做好“攻百难,解民忧”收官工作。(3)持续抓好物业领域安全生产和物业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提升物业服务水平。提高垃圾分类质量,持续开展市级示范小区创建。

  兜准兜牢基本民生保障。(1)持续强化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力度,全年促进5800名重点群体就业。落实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2)以居家养老服务为重点,分8个片区实现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全覆盖,探索养老服务驿站市场化运行机制,试点推进社区卫生、养老、助残服务一体化发展,新建1000张养老家庭照护床位,形成“中心带动驿站,驿站辐射居家”的养老服务新格局。(3)持续推进精准帮扶,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实现社会救助保障网络全覆盖。(4)弘扬拥军优良传统,与新疆红其拉甫“城连共建”打造双拥特色品牌。多措并举加强全民国防教育。(5)完成1500个无障碍点位改造任务,做好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创建和迎检验收。(6)筹集建设保障房1100套,开展公租房快速配租和特殊困难家庭专项配租,配租房源不低于500套。全年发放市场租房补贴1亿元以上。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吸引社会资本参与。(7)守好老百姓看病钱、救命钱,确保医保基金全覆盖检查率100%。继续做好城乡居民医保集中参保工作,推动医保免缴重点人群实现“应参尽参”。提前谋划长期护理保险,推广普惠健康保。持续开展重点地方病防治工作。

  做优做强公共文化供给。(1)全力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复检工作,有序推进东城区文化中心社会化运营。(2)创新开展第三十七届群众文化展演季、百姓周末大舞台和惠民演出进基层,擦亮“唱响中轴”等文化活动品牌。(3)做深做实“大戏东望”品牌,积极孵化具有东城元素的原创剧目。支持举办大戏东望·2024南锣鼓巷戏剧展演季、中国儿童戏剧节、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等活动。(4)高水平举办北京文化论坛,承办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等高品级文化活动,持续打造航天国际科幻季嘉年华等品牌,推进会馆焕发文化活力计划,做深“书香之城”品牌,彰显东城文化核心竞争力。(5)鼓励文化产业园区与周边社区、商区、街区形成“四区”联动,丰富周边居民高品质文化供给。

  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1)构建布局合理、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体系,推动民办普惠幼儿园转型,推进普惠性幼儿园开设托班,新增托位600个。深化学区制改革,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扩充中学学位5000个。坚持扩总量、提质效、促均衡,启动“教育强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义务教育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优质均衡发展。坚持“五育并举”,推进中小幼德育一体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和“家校社·共育2035”工程。健全教师人才培养和交流机制,提升基础教育育人水平”。(2)持续开展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加强医联体建设。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和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基层首诊。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提升基层医疗资源服务水平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能力。(3)着力打造全民健身品牌赛事,举办“一街一品”活动。

  各位代表!

  在区委的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各项工作部署,以更加坚定的思想自觉、精准务实的举措、真抓实干的劲头,全力促进经济稳定恢复持续增长和民生福祉不断改善,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奋力开拓核心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强大动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东城新篇章贡献更大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