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财政局2023年工作计划

日期:2023-05-05 15:12    来源:区财政局

字号: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区财政局将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围绕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立足新时代首都核心区建设,在开局之年展现开局之力、开局之势、开局之为,夯实“稳”的基础,激发“进”的动能,以“四个确保”推动财政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全区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一、坚持党对财政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财政发展保持正确政治方向

(一)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厚植财政部门政治底色

牢记“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明确财政工作政治性是第一属性、讲政治是第一要求。始终牢牢把握以政领财、以财辅政的政治方向,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在财政工作中更大程度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作用,厚植财政部门政治底色。要深入探索机关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以做实做好党建品牌为抓手,推动机关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财政高质量发展,全力以赴推动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在财政部门落地见效。

(二)学以凝心铸魂、行以躬身实践,坚持不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指导财政新实践

要准确领会“五个牢牢把握”的重要要求,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重要的政治任务,深入理解内涵、精准把握外延,推动学习宣传贯彻走深走实。要坚持首善标准,严格落实全区统一部署,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要充分发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领学促学作用,把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与落实市、区决策部署结合起来,组织开展专题宣讲、学习研讨、理论大学习等活动。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带动党员干部不断提高用党的创新理论观察财政新形势、研究财政新情况、解决财政新问题的能力水平,将学习成效转化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三)坚持选贤任能、建强干部队伍,把拼搏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

要坚决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秉承“人岗相适、用当其位”理念,统筹运用好职务职级晋升两种渠道,加大干部交流调整力度,支持优秀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形成“老中青”优化结合的梯次配备。要抓好干部教育培训,围绕财政使命任务、矛盾困难开展重点培训,着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财政干部队伍。

要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持续加大作风建设力度,明方向、立规矩、正风气,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要抓实经常性谈心谈话,广泛谈、灵活谈、深入谈,及时把握干部思想动态,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

二、统筹把握做大财政蛋糕与政府过紧日子,确保财政收支运行稳健有序

面对财政紧平衡新形势,要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抓好财政运行,坚持“紧日子保基本,调结构保战略”,进一步挖潜增效拓宽收入来源,在保持一定支出强度的同时,提升财政投入的有效性,腾挪财力空间增强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千方百计把财政“蛋糕”做大做强、管好分好。

(一)收入方面,扩大增量、盘活存量、提升质量

一要向外引资。以产业规划为核心,聚焦金融企业和总部企业,深挖央企、市属国企潜力,瞄准支撑经济和税收增长的各行业重点企业,挖掘增量资源。锚定全年财政收入预算目标,提前布局、定向挖潜,联合各行业主管部门及属地街道,紧盯重点企业增收、重点项目推进,充分激发重点存量企业潜力。

二要向内挖潜。更好统筹三本预算,继续加大存量资金清理盘活力度,动态监测使用情况,对在规定时间内未使用完毕的存量资金及时收归财政统筹,避免资金闲置浪费。加强非税收入征缴管理,对全区拟租赁和处置的房产租赁价格开展财政评估,全面掌握非税收入项目底数,精细测算非税收入预期规模,督促各单位及时足额将取得的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及处置收入等各类非税收入上缴财政,堵塞征管漏洞,确保依法征收、应收尽收。

三要向上争取。围绕市区重点支持领域与重大战略部署,主动跟进上级各类政策方向和资金投向,指导预算单位加强项目储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争取市级部门在政策及资金支持方面对我区加大倾斜力度。储备优质政府债券项目,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提高项目谋划质量,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发行政府债券,用好用足政府债券支持政策。

(二)支出方面,保持强度、把控进度、注重精度

一是财力保障要突出可持续性。要统筹需要与可能,建立与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相匹配的节约型财政保障机制。要重点压缩政府购买服务规模、集中清理编外用工,从严从紧控制一般性支出,大力压减非刚性、低效支出,进一步优化人员经费和运转经费支出结构。分类梳理研究城市基本运行支出,充分利用疏整促及核心区控规实施成效,以精细化管理推动城市运行降本增效。要建立支出周期调度和库款运行保障平衡机制,序时把控支出节奏,提高预算执行精准度,避免支出陡增陡降。

二是资金投向要突出精准性。要着眼全局和大局,跳出财政看财政,聚焦市区决策部署、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落实零基预算管理要求,打破支出固化格局,按照轻重缓急和效益高低配置资金,做到有保有压、有增有减。要把“三保”支出摆在预算安排和资金拨付的优先顺序,保障医疗、教育等民生重点领域资金供给不滑坡、不断链,重点监控、精准支持,保持民生财政的力度和温度。

三、一体推进财源建设与预算管理改革,确保财政可持续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一)更加扎实培植财源,加快形成“水多鱼多”的良性循环

一是全面升级财源建设工作机制,促进开源增收。打造财源建设工作评价办法、税源引进任务分配方案、重点行业收入管理方案“升级版”,创新推动“5·18财源绩效评价体系”“332行业财源管理体系”落地实施,力争市场主体扩规模、主导行业增财源。持续加大对成员单位的政策宣传和培训力度,协同街道“财源建设+产业规划”一体推进。加强督导考核机制,将财源建设工作成果与财政资金安排挂钩,有效形成财源建设正向激励,充分调动全区稳存量、扩增量、挖潜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引导撬动作用,助推企业发展。优化产业政策资金结构,瞄准高精尖产业发展方向,合理安排扶持资金投入规模和拨付节奏,跟踪分析产业政策对我区经济发展的效应程度,充分发挥政策杠杆作用。灵活运用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继续落实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加大中小微企业贷款贴息支持力度,更好支持企业在我区活下来、留得住、经营好。

(二)持续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推动财政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稳步提升

一是加快国有资产盘活利用。依托区级资产管理平台,将全区房产、土地纳入区级公物仓统一管理,对闲置、低效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通过调剂、共用、出租、处置等多方式提升利用效率。在教育领域试点建设以固定资产为主的部门子仓,积极实践带量集中采购,涉及新增资产配置的,原则上优先匹配并调剂符合条件的公物仓资产。制定出台公物仓制度管理办法和考评机制,健全完善公物仓管理机制,组织全区开展培训,确保管理机制真正落地见效。加强事业单位改制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国有资产公开处置机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二是加大财政资金全过程管控力度。进一步健全“三全四有”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完善财政评审机制建设,根据财政资金使用方向和保障范围,统筹运用评价、评审、评估等一种或多种手段,对预算项目实现全范围覆盖、全过程管控。事前,以事前绩效评估或预算评审为抓手,注重成本与效益,从源头提高预算安排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事中,对执行进度和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实行“双监控”,精准有效对项目进行纠偏改进,确保保质保量完成既定目标。事后,开展结算评审或成本效益分析,形成可参考利用的评价评审结果,推动结果与预算管理深度融合。

三是加强数字财政建设。巩固拓展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成果,依托系统动态监测预算执行情况,定期分析调度,用数据来管理、决策、创新,完善“制度+技术”管理机制。在政府采购“全流程电子化”公开招标项目的基础上,推进政府采购非招标方式“全流程电子化”,达成政府采购信息发布、交易、监管“一网通办”,尽快实现政府采购领域“全流程电子化”全覆盖。建设完成全市财政执法信息化系统,推进执法程序全程留痕、财政工作成果共享,以信息化技术手段提升财政监管效能。

四、健全机制约束与加大监督力度双管齐下,确保财政约束监督有力有效

一是树牢法治财政理念。严格遵循预算法定原则,依法依规履行预算执行、政府采购、政府性债务、国有资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管理职责,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杜绝无预算支出情况发生,对以前年度问题加快落实整改。硬化预算约束,严格执行人大批准的预算,明确年中除预备费规定使用范围内的事项,一律不得追加预算,对预算追加及调剂事项严格履行既定审批程序。强化政府债券“借、用、管、还”全过程管理,科学把握债券发行节奏,督导责任主体加快债券资金支出进度、依法依规使用政府债券资金,牢牢守住政府债务风险底线。继续组织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报告编报工作,加快出台北京市东城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性文件,持续深化内控建设,充分发挥内控动态监控和过程控制作用。

二是强化财会监督检查。切实履行财会监督主责,以推动市区决策部署落地落实为主要任务,保持高压监管问责态势,加大检查处理处罚力度,坚决维护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聚焦重点领域,组织开展园林系统财政财务管理、发改委财政财务管理及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等专项检查,以问题为导向,深入一线开展调查,进一步规范财政资金资源使用管理。持续开展对直达资金、预决算公开、政府采购、代理记账机构等监督检查,严厉打击违法违纪问题,增强财会监督威慑力。加强财会监督结果运用,增强财政监督与人大监督、审计监督、纪检监督、司法监督的协同性和联动性,督促预算单位落实整改,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北京市东城区财政局

2023年4月21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