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市东城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日期:2023-04-20 09:47    来源:区发展改革委

字号:        

  ——2023年1月4日在北京市东城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北京市东城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杨 峰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东城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提交大会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迎接党的二十大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全年工作主题主线,坚决贯彻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认真落实市、区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加速“崇文争先”,做实“六字文章”,各项事业取得明显进步。聚焦高质量发展,克服超预期因素冲击影响,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437.1亿元,同比增长5.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2万美元;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184.9亿元,同口径增长1%;固定资产投资额实现289.3亿元,同比增长2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227.9亿元,同比下降5.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2万元,同比增长2.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86%。

  (一)树牢新时代首都发展意识,核心区职责使命坚定履行

  “四个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健全重大活动服务保障常态化工作机制,圆满完成党的二十大、全国“两会”等服务保障任务。长安街沿线纵深一公里交通环境持续改善,大华路道路改造完工,北极阁路实现通车。发挥“1+4+N”工作体制和中央政务服务三级专员工作机制作用,设立“服务中央单位和驻京部队窗口”,受理服务事项5177项,接件答复率实现100%。“四个服务”工作在北京市满意度调查中名列前茅。

  冬(残)奥服务保障圆满完成。建立赛时指挥调度体系和闭环外指挥调度机制、闭环内属地保障小组运行机制,闭环内外联动顺畅、管理有序。顺利完成涉奥酒店和国际政要服务保障任务。建成冬奥文化广场,全球首个“双奥社区”落地东四街道,举行冬(残)奥会火炬接力城市火种采集仪式,为书写“双奥之城”历史华章贡献东城力量。

  疫情防控应对能力不断增强。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建立“一指一办二十组”应急指挥体系,形成“1+23”应急处置方案体系,落实“三公(工)”联动和“六早”法则,成功处置多轮疫情。严格落实疫情防控第九版方案和“二十条”“新十条”优化措施,提前研判并妥善应对疫情感染高峰,及时为辖区药店和医疗机构配送医疗物资和药品,做好急诊转运服务保障,畅通群众就医购药渠道。建立重点企业闭环运行服务保障工作体系,及时启动“白名单”保障机制,确保供应链产业链稳定畅通。及时应对疫情防控新形势、新任务,把恢复经济放在突出位置,加快复工复产步伐,明确释放积极信号,推动经济企稳回升。

  (二)多措并举稳定基本盘,经济社会运行平稳有序

  统筹调度精准有力。高频高位“清单化、项目化、节点化”调度经济工作。完善区领导联系重点“服务包”企业机制,450家区级“服务包”企业1080项诉求100%解决;“服务包”企业在京新设机构51家、注册资本金196亿元;4家企业成功上市,3家企业登录新三板创新层;6家企业外埠业务转入,企业服务协同考评排名保持全市前列。持续开展财源建设,构建重点税源企业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连续三年在全市财源建设评估中保持前列。组建产业发展、土地资源供应、在途项目、项目储备等专班,建立企业破产和市场主体退出、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等联席会议机制,系统梳理资源、统筹政策、优化服务,为区域长远发展聚势蓄能。

  助企纾困政策扎实落地。制定稳经济增长56条、中小微企业帮扶41条、促消费24条、优化营商环境58条等助企纾困政策实施细则。推动各项政策精准直达市场主体,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50亿元;2195家单位缓缴社会保险费7.3亿元;开通“融资纾困直通车”,为62家企业融资授信6.9亿元;区属国有房屋租金减免工作惠及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880家,减免金额近2.7亿元,实现水、电、气等市政服务欠费不停供。

  就业物价保障力度加大。组织线上招聘活动205场,提供职位近8万个。安排促进就业优惠政策资金近3亿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4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4%,失业人员就业率达65.08%,有就业意愿困难家庭毕业生100%实现就业,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疫情期间启动价格应急监测机制和生活必需品应急供应体系,全区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价格平稳。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约360万元,惠及10万人次。

  (三)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发展韧性活力不断增强

  “两区”建设加快推动。新增“两区”招商引资项目210个,落地144个。加快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出台东城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实施方案。中海油财务等3家央企财务公司成功接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兵工财务成为全国首批供应链票据系统接入上海票交所供应链票据平台的金融机构之一。推动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建设,北京同仁堂集团已在境外建立150家服务终端。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0家、“双自主”企业增至44家。全年实际利用外资5.1亿美元,外贸进出口额达1360.2亿元。

  投资质效稳步提升。普仁医院病房楼等26个列入全市计划开工的项目全部开工,6个列入2022年“3个100”市重点工程项目实施顺利,东直门交通枢纽暨东华国际广场商务区、隆福文化街区修缮更新改造、地铁6号线东四站织补等4个项目基本完工。特殊教育学校改扩建等45个区级重点项目克服疫情影响,保持建设强度。移动通信类、新基建以及设备购置项目成为投资新支撑。围绕城市更新、产业发展等领域及“文化金三角”“一纵一横”等区域谋划论证重大项目,形成70余个项目线索,重点推进东直门交通枢纽周边、隆福寺周边等10余个区域性项目,切实增强投资后劲。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积极培育。实施“五大商圈”新一轮改造提升行动计划。王府井地区探索商业与时尚互融共进,第八届北京王府井国际品牌节、“2022北京时装周”联动举办,“北京时装周王府井永久会场”战略合作签约。开展“前门国潮京品节”主题京味消费季活动,完成“东来顺”“御食园”等老字号店面升级,推动盛锡福冠帽文化博物馆等民间博物展馆集中落户。推进“数字隆福寺”建设。长虹影院、大麦剧场等项目落地隆福文化街区,培育街区文博艺术、新兴演艺生态。大力发展“首店经济”,落地国际时尚消费品牌3家,新设首店、旗舰店79家,在孵新消费品牌25个。推出“五六叁拾”“五圈五节”系列促消费活动。创新实施“故宫以东”共创计划,开展系列文商旅促消费活动,“故宫以东·城市度假文化金三角”成功入选首批“北京微度假目的地”品牌。

  绿色低碳转型有序推进。加强能效管理,63家重点排放单位完成第9个履约期工作,47家重点用能单位完成能备能报工作。启动南馆公园“零碳”工程建设;完成44处燃油锅炉改造,实现燃油锅炉基本清零;完成公共建筑绿色化改造70余万平方米,推进4个建筑项目使用装配式建设。以“绿色低碳,节能先行”为主题开展节能宣传系列活动。

  (四)激发改革创新潜能,区域发展动能加快培育

  产业重塑迈出新步伐。确定“金融+总部+科创”的产业发展主体范式。金融业锁定资产管理等赛道,与市金融局联合出台支持建设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集聚区的若干措施,英大基金北分、瑞信证券、东方汇理等金融机构落户东城,摩根士丹利获批全国首家外资新设另类投资子公司。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服务中心正式揭牌,成立文化产业投融资联盟,文菁“文化+”产业基金完成首轮募资5225万元。科创领域聚焦数字经济、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全面启动实施东城区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完成基于区块链的版权保护平台的研发及示范应用,全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1家。构筑总部经济集聚新高地,新增总部企业27家、跨国地区公司总部2家、行业示范总部14家。

  发展空间系统梳理。形成空间资源梳理分析报告和活化利用方案,积极打造孵化产业类聚的“银巷”“硅巷”“文巷”“杏巷”。将产业空间与产业细分领域结合,谋划了金隅环贸科技商务区、中关村航星数字科技产业集聚区等八个产业组团。中关村东城园改革步伐加快,青龙地块等产业空间开发取得明显进展,发布“科创十七条”,开展创新型高成长企业培育计划,地均产出稳居各分园之首。完成30栋商务楼宇年度改造升级任务,新增中海地产广场、华丽大厦等6栋“亿元楼宇”,荣获“中国楼宇经济标杆城区30强”。出台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导则,新增文化产业空间面积超15万平方米,16家园区获评市级示范园区,总数位居全市第二。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作为全市率先推进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四个示范区之一,年度市级、区级重点改革任务全部完成。落地商务楼宇诉调对接工作站等全国首创举措3项,实行大型连锁企业分支机构“证照联办”、市场主体歇业备案和除名、10千伏高压电力接入“非禁免批”、政府采购“不见面”开标和网上电子评标等全市先行措施22项,形成一批“东城经验”。创新开展11期“故宫以东·政企会客厅”。“紫金服务”升级为20类75项标准化、专业化、特色化服务清单,3221户次企业享受到精准服务。打造23处紫金服务驿站,举办企业家沙龙活动4场。

  国资国企改革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顺利收官,16项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国资监管效能切实增强。全面启动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深入研究深化改革总体实施方案和企业改革重组方案。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加速推进国有资本运营、科创产业服务、国有资产处置等功能类、平台型国企体系建设。成立东城区投融资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谋划国有资本运营平台服务区域重大战略、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国资国企改革。全面梳理经营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推动国有资产资源规范管理和盘活利用。

  (五)持续深化精细治理,城市功能品质稳步提升

  核心区控规深入落实。第一轮核心区控规三年行动计划顺利收官,累计完成市级项目73个、区级项目365个,编制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81个街区保护更新综合实施方案编制全部完成,故宫等17个街区保护更新工作加快推进。完成1200户直管公房申请式退租,皇城景山等片区恢复性修建有序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完成20个、新开工40个,老楼加装电梯20部。完成8栋简易楼腾退工作,第二批“16选6”简易楼腾退有序启动。核心区首个危旧楼房改建试点——光明楼17号楼回迁入住,实现交房、交证“零时差”。隆福文化街区修缮更新一期等3个项目被评为首届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项目。

  历史文化魅力充分彰显。深化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实施万宁桥周边、前门大街、钟鼓楼周边环境整治,前门五牌楼焕新亮相。北京自动化仪表二厂、天坛医院旧址一期完成拆除。钟鼓楼紧邻地区基本恢复传统风貌,中轴线绿色空间景观提升工程(东城段)完工亮相,点亮“中轴线”实现冬奥前全线亮灯。全市首发会馆片区建设创新政策,制定东城文物“活历计划”,曹雪芹故居纪念馆、鼓楼沉浸式展陈“时间的故事”对外开放。开发觉醒年代青春骑行、北大二院深度亲子游等红色文化旅游线路。

  疏整促行动扎实开展。深化非首都功能疏解,前门旅游集散中心外迁,亮出“月亮湾”;完成住宿业“关转提”63家,减少1010间房间、1528张床位,打造懿庭臻舍、北京N31等一批精品酒店;公交112路总站撤线,雍和宫桥下空间成为全市首个完工投用的桥下空间试点提升项目。聚焦中轴线沿线和长安街“一纵一横”区域,集中连片提升环境品质。推进“基本无违建区”创建,拆除违法建设6.8万平方米,治理施工围挡74处、临时建筑167处。持续完善街区综合服务功能,规范提升便民服务网点23个,新增老年餐桌7家。

  城市环境品质持续提升。深入实施“一微克”行动,细颗粒物累计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8%。巩固扬尘精细化治理成果,实现揭网见绿3.3万平方米,治理裸地10.9万平方米。市级考核断面水质达标,优良水体比例达75%。全区36%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打造燕墩遗址北绿地、松林里绿地2个全龄友好公园,新建改造绿地13万平方米,复壮古树280株,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显著提升。完成亮马河东城段、香饵胡同周边绿化等景观提升工程,建成崇文门外大街等3条慢行林荫路。完成崇文门商圈慢行系统示范区建设,南北花市大街等20条道路实现无障碍整治。违停拍摄设备主干道实现全覆盖,干面胡同等3处立体停车设施建成启用,新增共享停车位720个。韶九胡同成为全区第10条获评北京“最美街巷”胡同。

  (六)着眼群众需求期待,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基层治理显著增强。入选第二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名单。深入贯彻实施《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深化接诉即办改革,开展接诉即办“攻百难,解民忧”专项行动,上线运行接诉即办即时督办系统,强化“热线+网格”为民服务模式建设。做实“五力引航”计划,做强“东城社工”品牌,公开招聘社区工作者337人,搭建“东城社工传习社”,分层分类开展“头雁计划”等培训。入选第一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东花市街道南里社区、龙潭街道幸福社区被评为2022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区、街道、社区三级“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实现全覆盖。推进物业管理“新三率”提升,建立物业服务企业信用警示“红黑榜”,筹备组建物业行业协会。新建市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17个,改造升级密闭式清洁站15座,打造“零废弃循环小院”等基层治理创新项目。

  公共服务逐步改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复核获得优秀等级认定。首届北京文化论坛精彩亮相并将永久落户东城。举办2022南锣鼓巷戏剧展演季,主办第29届大学生电影节。万人拥有实体书店量达到2.68家,位居全市第一。严格落实“双减”、推动“双升”,积极开展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增加义务教育学位2000余个,开展干部教师交流轮岗两批次1080人次。医联体建设实现全覆盖,率先实现三级信用就医服务。北京市第六医院、普仁医院增补为A类定点医疗机构,和平里医院智慧医院(二期)完成建设。成功创建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在第十六届市运会中,东城区代表团竞技组、群众组金牌数均位居全市第二,创历史新高。

  民生保障有效加强。2022年“七有”“五性”监测评价排名全市第五、城六区第二。新增幼儿托位230个和养老家庭照护床位1200张。海运仓等5个社区被认定为全国首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累计支出各类社会救助资金1.55亿元,对260户困难群体进行个案帮扶。建成保障性住房1807套。发放市场租房补贴、公租房补贴1.5亿元,配租公租房1005套。开展两批次共有产权住房配售,提供房源2699套。市级棚改签约任务顺利完成,望坛棚改项目10栋回迁住宅楼进入收尾阶段,宝华里危改项目3号回迁地块主体结构施工进度过半,西河沿危改项目东区建成。

  城市运行安全稳定。有序推动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重大活动安保实现绝对安全。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整治“百日行动”,消除燃气、自建房等各类安全隐患4000余处。建立燃气安全应急联动处置机制,累计安装燃气安全型配件8.4万户。和平里等3座小型消防站建成投用,“一街道一小站”的应急救援格局基本形成。建成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接口2.2万余个,实现楼房小区和平房院落全覆盖。坚决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完成36家粮食应急供应网点建设。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食品安全抽检合格率达99.0%,药品抽验合格率达100%。稳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深入实施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巩固提升“信访超市”成效,构建矛调处置一体化工作模式。

  过去一年,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增多的复杂局面,区委、区政府科学谋划、精准施策,全区上下齐心协力、真抓实干,有力推动东城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值得总结。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东城区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是经济增长总体平稳,但仍面临多重压力。从我区一年来的经济运行情况看,上半年多个房地产项目进入集中销售期,一次性因素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拉动作用;三季度以来,受疫情反复影响,金融业增速有所下滑,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增速略有回落,住宿和餐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行业仍未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应对内外部多重风险挑战、保持经济持续恢复和稳定增长还需付出更多努力。

  二是经济发展新动能仍需大力培育,促进产业集聚的新场景还需加快建设。在抖音系、美团系等平台经济、数字经济代表性企业异军突起、爆燃发展的趋势下,我区新兴优势产业尚处在培育阶段,促进新兴金融、数字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集聚的场景不丰富,原来的优势产业基于新兴领域的战略转型不充分,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不足。从长期看,我区亟需在提高经济发展韧性和增强动能方面下功夫,充分利用已形成的项目、产业谋划工作机制,抓好重大项目谋划,优化场景设置,激发创新活力,吸引优质企业集聚,推动产业空间活化利用,实现腾笼换鸟,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三是财政呈紧平衡状态,过“紧日子”仍将长期持续。疫情反复冲击导致众多企业面临较大经营压力,收入下降、税收减少,叠加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财政收入增幅呈现明显回落趋势。但我区老城保护与城市有机更新任务依然繁重,公共服务、民生领域各项兜底保障等刚性支出及稳经济促发展各项政策仍需大量资金投入,财政紧平衡状态将持续存在。今后还需充分发挥区域、机制和政策优势,做好企业服务和招优引强,积极稳存量、扩增量和挖潜量,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有力保障。同时,还需继续做好长期过“紧日子”的准备,压减非必要和非急需支出,合理调整财政支出项目,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积极撬动社会资本参与,集中财政力量推动当前重要问题解决。

  四是消费恢复的基础仍需巩固,市场预期和信心有待提振。随着消费品市场持续恢复,我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有所收窄,居民消费信心已经进入修复通道。但从消费需求看,居民储蓄倾向大幅提高,消费意愿仍保持谨慎;我区46.7%的正常经营企业认为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有效市场需求不足。我区2022年居民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分别下降11.0%、9.3%和1.0%。从消费供给看,我区传统商圈改造仍需提速,养老托幼等社区消费场景缺乏,多元化品质化的服务消费供给不足。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进一步适应居民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从而更好挖掘新的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市场更加活跃强劲。

  五是民生领域存在短板弱项,仍需付出更多努力加快补齐。我区2022年“七有”“五性”监测评价排名虽然较上一年度有所提高,但在老有所养、多样性等领域,部分指标如每千名常住人口养老床位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等在全市的排名依然相对靠后,还需要下更大气力有针对性地精准补齐民生短板,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

  二、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东城区各项工作意义重大。东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立足建设好国家中枢、千年古都、文化名城、人间画卷和宜居福地,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保持战略定力、提振信心决心、坚持苦干实干,全速推进“崇文争先”,全力做实“六字文章”,不断推动新时代首都核心区建设迈上新台阶。

  2023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和细颗粒物浓度达到市级要求。

  三、实现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主动靠前,更加有力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

  全力做好“四个服务”。坚持“红墙意识”,切实肩负起正阳门下、金水桥边重大政治责任。持续推动长安街纵深及周边区域品质提升,配合做好正义路等重大项目保障,打造东华门、建国门政务友好型街道。继续对驻区中央单位开展分类走访,点对点跟踪服务。及时高效回应中央单位需求,推进中央单位定向人才公寓建设,推动央地双向互动、融合发展。

  深入推进文化建设。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持续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深化“戏剧之城”建设,办好大戏东望·2023全国话剧展演季,支持举办中国儿童戏剧节、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推出中轴线沿线等文化探访线路,举办“2023北京古建音乐季”品牌活动。推动前门东区10处会馆焕发活力项目落地,统筹推进辖区会馆内涵挖掘与展示利用。实施“非遗焕新”优秀项目扶持计划,深入推进“非遗在社区”项目,高水平举办第二届北京文化论坛,打造全国文化领域标志性活动。

  不断提升经济贡献能级。继续强化综合经济统筹调度,将“服务包”机制和财源建设一体推进,动态调整“服务包”企业名单,持续做好重点企业走访调研,稳定存量、深挖增量。建立财源管家体系,继续办好“政企会客厅”,进一步挖掘央企、市属国企、大型民企和金融机构税源增收潜力,吸引关联企业、机构和业务加速聚集,保持区级财力持续稳定增长。健全重点税源行业和属地街道管理机制,鼓励企业或项目入驻东城南部地区,形成新兴产业聚集区和财税贡献增长极。全面落实稳增长接续政策措施,助力市场主体解难题、复元气、增活力,提振市场信心和有效需求。

  (二)融入“五子”,持续汇聚区域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着力推进科技回归都市。深入落实推进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行动方案,着力做强信息技术服务业,培育壮大云计算、大数据和元宇宙等新兴产业,实施数字经济重点企业培育提升计划,实现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至少1个文化科技融合场景项目落地。发挥中关村东城园带动作用,成立科技创新产业投资发展集团,实施科技企业创新发展工程;健全园区产业促进和企业服务体系,打造科创产业服务促进平台,构建“专业园区+主题楼宇+孵化器”的高品质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人工智能、交互技术、虚拟现实等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实施央企科创项目集聚计划,巩固以研发创新为核心的创新型总部经济业态。

  借力“两区”扩大开放。把握项目质量,引进落地一批符合核心区战略定位的标志性、引领性、首创性项目,吸引更多国际高端优质资源聚集东城,力争全年实际利用外资6亿美元。文化领域重点推进高水平通过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验收、高标准开展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持续扩大文化出口贸易规模;金融领域发挥外资金融头部企业示范效应,吸引更多国际知名外资金融机构落地东城,加速打造国际金融开放前沿区;医疗健康领域深入推进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建设,瞄准互联网医院、医药研发成果孵化转化,促进医疗领域提质升级。

  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示范区建设。深入落实北京市商业消费空间布局专项规划,进一步推进“五大商圈”提质升级。王府井地区持续优化品牌布局,举办高品质活动,加快数字博物馆项目建设,扩大数字人民币线下消费应用试点,形成时尚化、科技化、数字化、智能化国际文化消费新地标。前门商圈加快推进业态提升,不断孵化城市生活新场景,打造以“老字号+国潮”为特色的京味文化消费街区。实现隆福文化街区修缮更新二期等项目完工亮相。深入实施“故宫以东”共创计划,聚焦故宫-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等重点区域,促进资源协同联动,不断释放文化消费潜力。继续开展“五圈五节”等特色促消费活动,创新沉浸式消费场景,培育拓展数字消费等新型消费,活跃全季节消费市场,进一步打响东城消费品牌。

  发挥投资对经济发展支撑作用。聚焦北京站周边、“文化金三角”等重点区域,谋划生成一批重点工程。突出“规划谋划+推动落地”一体化推进,力争实现东直门区域环境设施一体化提升工程、隆福寺-美术馆片区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等项目落地实施。用好用足各种金融工具,以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集中资源协同推进前门东西区一体化建设、青龙科技大厦、K11等重点项目加快实施进程,实现东直门交通枢纽暨东华国际广场商务区等产业项目以及特殊教育学校改扩建工程等公共服务项目集体亮相。启动景泰路道路工程,实施望坛地区3条市政道路和刘家窑路、安乐林路、文化用品公司东路道路工程建设,推动手帕胡同、夕照寺东西线道路项目征收,大力推进一批次支路建成通车。

  (三)改革创新,加快形成东城特色产业集聚

  增强主导产业发展竞争力。瞄准资产管理赛道,努力推动REITs产业在项目发行上实现新突破;着重吸引券商资管公司、银行理财全资子公司、财富管理类子公司、公募基金等机构落户东城;完善上市企业培育体系,实现3家企业上市。举办2023中国文化金融峰会。继续实施“文菁计划”,启动“文菁”文化+产业基金投资,与北京“文创板”平台建立招商引资对接机制,探索文化企业“白名单”机制,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大总部工作力度,巩固创新型总部经济业态,引入培育更多头部企业和中小微科技型企业。

  打造产业组团凝聚力。研究制定促进产业组团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针对八个特色产业组团形成“一组团一方案”,引导新业态、新项目集聚发展,锻造产业竞争新优势。编制细分产业组团引导目录,研究发展支持措施,建立健全监测分析机制,力争每个组团增加不少于1个龙头企业、2个高成长型企业、5个主要相关企业。有序推进年度30栋楼宇改造升级项目,加大对重点招商楼宇推介力度,打造新“亿元楼宇”6栋以上。发挥政府引导、市场参与机制,共建共治提升荷华明城等重点楼宇周边环境秩序。挂图作战推进产业空间活化利用,力争盘活不少于3处产业空间资源,提高潜量空间可利用性。统筹利用平房院落、老旧厂房、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等空间,吸引相关产业头部企业聚集,推进街区功能升级,持续打造具有东城特色的“银巷”“硅巷”“文巷”“杏巷”。

  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以迎接世界银行新评价工作为牵引,全面落实营商环境新一轮改革政策。实施198项行政许可事项动态清单管理,开展“证照联办”和“一业一证”叠加合并改革,深化“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服务,扩大告知承诺办理领域和范围,加速“数字政务”建设,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果应用,持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不断擦亮“紫金服务”品牌,探索为重点产业空间组团派驻服务专员,为行业头部企业、腰部企业、潜力企业做好服务匹配,为拟上市企业开展精准化辅导。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统筹区域资源开展“紫金”系列活动,搭建政企、企企沟通交流平台。发挥招商平台作用,吸引符合东城区产业定位的优质企业落户发展。

  强化政策体系吸引力。企业化视角制定产业发展指导性政策和织补政策,完善投融资对接服务机制,编制一站式查询的政策“电子词典”。整合支撑产业政策的财政资金池,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持续完善国资国企监管体系,推进全区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强化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系统盘活利用,提高国有资源整体效率。全面激发国资国企活力,组建区级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打造AAA级信用平台。

  (四)优化功能,匠心打造宜居城市环境

  持续深入落实核心区控规。扎实开展新一轮核心区控规三年行动计划,高效统筹利用土地资源,推动政务功能、城市功能和安全保障功能有机融合。推动中轴线申遗保护重点项目攻坚,开展景山北望景观视廊整治,推进天坛医院旧址、北京自动化仪表二厂腾退后期环境整治,实施永定门城楼修缮整治和御道遗址展示提升,推进正阳桥及天桥遗址考古展示,启动20处不可移动文物保存状况评估工作。聚焦长安街、中轴线沿线等重点区域,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实现新开工40个、完工20个,继续开展简易楼腾退和老楼加装电梯工作。全面落实《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有序推进钟鼓楼等片区保护性修缮和恢复性修建,延续老城肌理和文脉,留住胡同乡愁和记忆。

  纵深推进疏整促专项行动。坚持一体化谋划实施,压实“双控四降”责任,提升城市整体品质。启动朝阳门南北小街、朝阜路(东城段)等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实施鼓楼东大街(二期)、东华门大街、五道营胡同等环境整治提升项目,推动安定门地区及西草市街架空线入地,推进17个“美丽院落”建设。拆除违建5万平方米,完成“基本无违建区”创建;保持占道经营、无证无照、开墙打洞等治理任务动态清零。着力增强群众获得感,持续推进“一刻钟便民服务圈”试点,加强老年餐桌建设,实施物业服务品质提升工程。持续深入开展住宿业整治升级,因地制宜转型为人才公寓、产业空间和公共服务用房。平稳有序推进百荣世贸商城转型,助力永外地区发展。深化支援合作、对口帮扶、东怀结对协作等,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营造干净优美城市环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大气污染精细化治理精品街道创建,以更高标准管控扬尘、餐饮油烟、机动车尾气等重点领域。推进重点河湖水质改善项目,保持地表水市级考核断面稳定达标。辖区居民家庭换装节水器具不少于5000套。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和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实施南护城河水系景观提升和滨河路3处断点打通工程,加快永外地区中轴线周边等林荫路改造,开展桃园铁路沿线等4处全龄友好型公园绿地改建提升,推动龙潭中湖公园、柳荫公园2个体育公园建设,积极推进地坛公园北片区体育公园创建。新建改造绿地8万平方米,复壮古树300株,营造绿意悠然的老城韵味。

  扎实有序推进双碳工作。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建立区级“双碳”工作机制,制定东城区推进碳达峰实施方案。严格执行禁限目录,严控高耗能行业能耗增长,鼓励老旧小区、传统商圈、楼宇改造等城市更新建设项目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实施一批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工程。实现南馆公园“零碳”工程试点项目完工投用。完成5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支持鼓励用能单位开展节能技改项目建设。对重点用能单位开展节能监察,组织重点排放单位完成碳排放交易履约。选取代表性试点,打造不同领域低碳或碳中和示范案例。

  (五)民生为本,精细满足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优化创新基层治理。推动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点建设,进一步擦亮“东城社工”品牌。继续实施“五力引航”计划,广泛动员居民群众参与家园建设。深入推进接诉即办改革,优化“吹哨报到”机制流程,持续开展“每月一题”,深化“攻百难,解民忧”专项行动、“春风行动”,做实主动治理、未诉先办。深化物业管理“三率”,建立“治理类小区+示范类小区”机制。开展建筑垃圾综合治理,有序推进永外“生态岛”建设,完成小取灯密闭式清洁站改扩建工程。推进立体停车设施建设,扩大停车资源有偿共享,年内新增600个居民错时共享停车位。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实现新安置残疾人就业150人。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160场,开展职业培训不少于8000人次,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抓好根治欠薪、劳动仲裁等工作,切实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新增签约养老家庭照护床位1600张,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质增效,扩充养老服务社会化供给能力。健全社会救助分层分类保障体系,完善低保、特困等各项救助政策。持续加强残疾人精准康复,开展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创建工作。推进1300套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建设望坛棚改和宝华里危改项目回迁房。全年发放市场租房补贴不低于1亿元,不断提升公租房备案家庭保障率。力争第九次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丰富拓展公共服务。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公平。深化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行示范区创建工作,扩充义务教育学位2000个,推进中小学领导体制改革,开展800名干部教师交流轮岗。聚焦“双减”、推进“双升”,持续实施“家校社·共育2035工程”,创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服务平台。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及预警工作,为学生提供心理疏导及诊治。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市级健康联合体试点建设体系。持续加强防疫物资及应急能力储备,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稳步推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提升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及满意度。继续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国家卫生区复审和健康城市建设。深化体教融合,推动竞技体育发展,持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新增社会体育指导员100人。以争创“实施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示范区”为契机,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深化一批试点示范项目。

  全力保障城市安全。深化“雪亮工程”和“智慧平安小区”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高质量完成重大活动安保维稳任务,确保首都核心区绝对安全。健全应急预警和处置体系,增强极端天气、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扎实做好水电气热保障,持续推进燃气安全型配件更换工作,保障城市运行安全。有效推进市场秩序综合治理,推动食品安全抽检合格率高于98.5%、药品抽验合格率高于99%,特种设备安全“零事故”。坚决防范化解各类金融风险,提升社会矛盾纠纷诉源治理工作水平,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各位代表:

  在区委的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工作部署,以更加坚定的思想自觉、精准务实的举措、真抓实干的劲头,全力跑出核心区发展加速度,谱写东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