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城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的报告

日期:2022-09-14 00:00    来源:

字号:        

一、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按照中央提出的“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增长,统筹发展和安全,面对复杂外部环境和疫情冲击等超预期挑战,全区上下勠力同心,攻坚克难,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产业链供应链有序恢复,就业物价总体稳定,经济保持持续增长势头,社会运行平稳有序,区域发展呈现开局良好、稳中有进的积极态势。

(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筑牢疫情防控防线,保市场主体稳定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疫情防控科学精准。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快、严、准、实、细”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建立8小时指挥部与“一办十五组”联合指挥模式,强化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成立一线指挥部和专项工作“尖刀班”,第一时间将各项指令落实到位。设置驻区中央单位和部队服务保障组,服务保障全区中央单位和部队规模性新冠病毒疫情应急处置工作。以“六早”法则提速提效管控,区域全员核酸筛查应检尽检,累计检测3699.7万人次。下沉干部5707人,筑牢社区安全防线,“一户一册,一人一表”满足封管控区居民需求。全区上下众志成城、连续奋战,以快制快有效控制2轮突发疫情,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环境。

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强化重点区域、重要场所常态化防控措施落实,督促企业加强内部防疫管理。健全分级分类、动态管理的重点企业闭环管理“白名单”制度,纳入企业53家,指导10个行业部门(服务管家)、18个街道地区制定重点企业闭环生产服务保障方案并实现全覆盖。全力服务保障驻区企业外籍人员返京复工复产。积极协调建设项目建材供应和从业人员转场调配,确保重点工程建设进度不受影响。

助企纾困加速落地。制定落实继续加大中小微企业帮扶力度加快困难企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措施的实施细则、落实北京市统筹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增长的实施方案的实施细则,上半年累计新增退税减税缓税规模超30亿元,其中增值税留抵退税惠及3060家企业,退税23.1亿元;803家中小微企业申请享受社会保险费缓缴0.4亿元;央属、区属国有和非国有房屋减免租金超2.9亿元,惠及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872家。成立区金融支持疫情纾困工作小组,上半年为43家企业融资授信5亿元。

经济运行稳中求进。坚持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上半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603.4亿元,同比增长6.8%;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104.9亿元,同比下降0.8%,同口径增长0.2%;固定资产投资额实现127.8亿元,同比增长1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76亿元,同比下降7.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6203元,同比增长2.3%;万元GDP能耗下降率达到7.7%。

(二)坚持系统思维、整体布局,深入盘点发展资源,功能布局和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产业资源统筹力度加大。组建产业工作专班,印发重点产业工作方案。组织各行业主管部门开展产业细分领域和产业评估体系研究。梳理商务楼宇、产业园区等空间资源,形成分析报告并制定空间活化利用工作方案。建立东城区产业政策分类台账、政策兑现明细台账。开展2022年东城区“独角兽企业”培育库入库申报工作,建立独角兽、潜在独角兽、种子独角兽企业三级梯度培育库。编制央企和市属国企企业“族谱”,为引入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夯实基础。制定国资国企投融资平台组建方案,积极打造3A评级平台公司。

产业创新融合深入推进。联合市金融局印发支持建设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集聚区的若干措施。中国人寿旗下私募基金“北京新电壹号”在我区设立,累计新增资本规模达150亿元;瑞信证券、法国东方汇理正式迁入东城。出台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深入推进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创建工作,开展文化企业版权质押融资“白名单”机制研究。“文菁”文化+产业基金完成合伙协议签约。“文菁计划”支持60余家文化企业,奖励金额总计2000余万元。开展2022年文化科技融合储备项目征集。发布推进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行动方案。同仁堂获批互联网医院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链接国内外门店948家。助力北京协和医院转化医学打通“基础研究—临床应用—转化医学—产业转化”全创新链条。

功能区发展特色鲜明。上半年,东城园高新技术企业收入完成1464.6亿元,同比增长1.6%。印发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东城园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东城园通过首批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分基地审核。王府井地区成功引入首店、旗舰店21家,东安市场成功转型“国内首家买手制百货”。前门商圈书香世业文化主题街区持续推进二期项目建设。隆福寺项目二期建设全力推进,加快实现片区整体亮相。30栋年度楼宇改造升级项目有序推进。出台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导则,加快推进北京·禄米仓新视听产业园等7家在建园区建设。永外城转型升级“碳中和智慧园区”实现破题。

营商环境改革不断深化。紧抓营商环境改革创新示范区创建契机,加快推动243项重点改革任务落地。探索实现“证照联办+连锁企业集中办理”组合改革,率先实施歇业备案制度和市场主体除名制度。落地全市首个电力接入“非禁免批”案例、首个涉水审批案例。打造全市首个文化产业园区“放管服”改革场景。在朝阳门SOHO建立全国第一个商务楼宇诉调对接工作站,实现各类商事纠纷源头化解。推进电子印章、电子证照应用,实现线上申报提交电子证照,业务审批在线查验。397项区级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90%以上实现“全程网办”。“紫金服务”品牌迭代升级至3.0版本,形成标准化、特色化、专业化服务清单20类75项。确定区级“服务包”企业450家,实现区领导及各管家单位联系走访企业“全覆盖”,企业通过“服务包”平台提出的495项诉求解决率、满意率均为100%。

(三)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经济韧性持续显现,高质量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重点项目进度加快。编制完成年度投资“三大计划”,以项目建设带动和扩大有效投资。东直门交通枢纽等6个列入全市2022年“3个100”重点工程的项目稳步实施,普仁医院病房楼改造等14个列入全市上半年计划新开工项目已全部开工。天翼云云平台等新基建项目有序推进。望坛棚改项目正在加快施工,年底前计划实现10栋回迁住宅楼达到入住条件。隆福文化街区修缮更新、地铁6号线东四站织补等项目计划年内完工,将进一步助力打造故宫—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国子监一期申请式退租及恢复性修建项目指挥部已启动腾退。

消费潜力努力挖掘。策划开展“‘惠’聚东城 绽放‘京’彩”2022东城消费季活动,五大商圈联动促消费,全力打造“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季季有亮点、全年不停歇”的消费季活动。推出“五圈五节”“六hui东城”以及“五六叁拾”等全新消费IP。上半年,新增孵化品牌4家,清退品牌3家,在孵品牌25个。高质量推进首店、旗舰店和网红特色店落户经营,上半年累计引进首店58家,打造王府井、前门两大首店登陆“桥头堡”。创新实施“故宫以东”共创计划,吸纳30家优质企业加入,推动“文化+”产业供给侧升级。

“两区”建设成效明显。发布2022年度“两区”建设实施方案。加速特色重点产业开放进程,兵工财务、中化财务成功接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简称CIPS系统),实现跨境人民币业务一体化处理;兵工财务成为全国首批供应链票据系统成功接入票交所供应链票据平台的金融机构,首批交易金额达到4.8亿元。上半年,东城区累计入库项目89个,完成全年项目入库任务的74%,在全市10个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中排名第四。实现实际利用外资约3.8亿美元。

财源基础不断夯实。制定部署上半年财政收入组收项目清单和财源评估工作任务分解清单,项目化、企业化、清单化补齐缺口,促进财政收入增收。精准梳理走访服务目标,坚持“服务包”与财源建设统筹一体推进。紧盯望坛棚户区改造、旧鼓楼大街P保护区用地、永定府、东直门交通枢纽等重点项目上市及销售进展,引导地产项目尽早实现税收贡献。加强非税管理,实现非税收入应缴尽缴。

(四)坚持常态整治、精细治理,城市面貌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品质不断提升

疏解整治有序推进。上半年,全区疏整促工作完成进度67.2%,实现“时间过半,进度超过60%”。揭网见绿、代征代建道路移交等8项任务已达成全年目标,临时建筑治理、普通地下空间整治等14项任务完成进度超过60%,占道经营、无证无照整治等5项任务持续保持动态清零。治理违法建设6.9万平方米,发展老年餐桌7家,规范提升便民服务网点16个,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完成住宿业“关转提”28家,加快推进符合转型条件且有转型意愿的住宿业转型为人才公寓、产业空间和民生用房等业态。前门旅游集散中心完成外迁。

街区更新稳步实施。全力推动第一轮控规三年行动计划收官,启动第二轮三年行动计划编制。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全面推进,钟鼓楼、万宁桥周边区域环境整治项目有序开展。启动全区81个街区保护综合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基本完成59个方案的初稿。深入推动皇城景山等片区街区更新。简易楼腾退项目已有8栋预签约比例达100%。完成钟楼修缮,鼓楼展陈开始试运行。启动全市第一个历史建筑修缮工程——金鱼池中区3号楼“同兴和”木器店修缮工程。

环境品质继续提升。持续推进餐饮油烟精细化治理。清扫屋顶220万平方米,揭网见绿3.3万平方米,整治扬尘问题线索2.6万件。上半年,全区细颗粒物累计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市级考核断面水质达标,土壤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稳定。龙潭中湖公园工程已进入竣工验收阶段,亮马河东城段景观提升工程已完成95%。完成中轴线绿色空间景观提升工程(东城段),实现御道贯通。和平里北街、崇文门外大街周边绿化景观提升工程已开工。

节能减碳深入开展。加强办公建筑外观照明管理,大力推进燃油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工程。组织开展2021年东城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技改项目征集工作,鼓励支持节约能源项目落地。探索南馆公园“零碳”改造工作,持续深入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结合重大项目,大力促进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做好东怀结对帮扶与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机制探索工作。

(五)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公共服务更加完备,民生安全底线兜住兜牢

基层治理扎实有效。开展7个社区协商议事厅、21个楼门院治理市级示范点创建。遴选5家工作室作为2022年度市级社区书记工作室。启动2022年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工作。重点地区实施二类以上公厕无障碍和“适老化”品质提升,完成东华门地区12座户厕改造试点。新建市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20个。居民源头自主分类垃圾投放准确率保持在85%以上。全区620个小区业委会(物管会)组建率提升至99%,物业管理覆盖率提升至97.7%,党组织覆盖率提升至100%。加强胡同停车治理,推动东四、国子监等“安宁街区”建设。全区新增共享停车位720个。

公共服务持续提升。制定2022年提升“七有”“五性”水平工作方案,聚焦堵点难点问题,集中力量补齐民生短板。加强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完成537张养老家庭床位签约。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新增5组深度联盟学校,做好九年一贯制直升入学与定向名额派位入学工作。新增1000余名干部教师进行交流轮岗。推进健联体试点建设。全区重点人群家医签约率达99%。院前急救呼叫满足率保持在97%以上。和平里医院智慧医院二期建设完成公开招标和合同签订。颜料会馆、临汾会馆、台湾会馆整体亮相,颜料会馆实现每周两场常态化演出,上半年共计演出19场。推出“国潮风尚”等五条“书香之城”探访打卡路线,吸引更多市民感受东城区美学场所与阅读空间。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上半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1%,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拨付促进就业优惠政策资金1.63亿元,其中发放失业保险费返还补贴224.3万元,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1578.1万元,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公益性岗位安置等人员各类补贴1.45亿元,共惠及4.6万人。大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294万元。举办招聘会118场,组织1282家企业提供岗位6.1万余个。新增安置110名残疾人就业,足额发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共计1656.3万元。累计支出各类救助资金8928.5万元。帮扶困境儿童90余人。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实现低保对象等8类人群价格临时补贴按时发放。
公共安全保持稳定。全力做好“四个服务”,圆满完成全国两会、冬奥会、冬残奥会等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任务。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着力压减安全生产事故。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上半年,药品抽验合格率100%,食品抽检合格率100%。做好交通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开展消防安全靶向治理,推进拆迁滞留区、平房院落、老旧小区、施工现场等高风险场所全覆盖检查和电动自行车等薄弱环节的专项整治。建成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接口1.1万余个。和平里小型消防站已经完成建设施工并投入备防,基本构建完成“一街道一小站”的应急救援格局。推进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和防范化解社会组织领域重大风险隐患专项工作。

二、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上半年,在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以事不过夜、快字当头的工作状态科学精准迅速处置突发疫情,为经济社会发展争取更多主动权,经济发展在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中稳住了基本盘。同时,东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需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把形势估计得更严峻一些,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措施准备得更精准一些,在下一步工作中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仍需巩固。受俄乌冲突等外部不稳定因素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向粮油等商品传导。6月,能源价格同比上涨14.5%,食品价格同比上涨6.3%,预计三季度月增速还将保持高位。多轮疫情对实体经济冲击明显,我区零售业、住宿餐饮、文体娱等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尚未完全恢复。新一轮减税降费政策全面实施,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明显,对财政收支平衡影响较大。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还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苦努力。

二是消费恢复仍需持续加力。受全市上半年暂停堂食、暂停聚集性促销展销活动等疫情防控措施影响,叠加物流商流人流受阻、订单减少、需求减弱等因素,我区消费市场整体呈现低迷态势。重点商圈客流量下降,部分餐饮企业营业收入大幅下滑,商业零售实体门店闭店较多。支撑社消额的头部企业销售表现不佳。消费者对未来判断持保守谨慎态度,缩减消费支出、增加存款抵御风险的倾向性上升,居民消费信心有待修复。

三是助企纾困和稳定预期仍需下大功夫。本轮疫情波及我区95.2%的企业,55.2%以上的企业表示5月份营业收入较之前下滑。不同规模的企业均面临发展压力,部分行业的头部企业带动力度减弱,中小微企业更为困难,订单不足、利润下滑、流动资金紧张等因素加大经营存续压力。我区上半年新设企业的数量同比下降9.3%,较一季度回落了15个百分点。针对助企纾困关键环节出台的稳增长政策措施还需更加精准,解决企业具体问题的力度还需加大,需要让市场主体尽快恢复元气,提振发展信心。

四是新兴动能需加快培育壮大。我区上半年多个房地产住宅项目进入集中销售期,商品房销售面积成倍增长,对拉动GDP、税收增长都产生了一次性因素,但长期看其支撑效应难以持续;数字技术对我区优势产业的赋能不充分,数字经济、健康等新产业新业态的支撑作用仍不明显,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尚未集聚更多新生代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产业空间布局不够优化,对头部企业吸引力不强,存量土地上市开发、商务楼宇改造升级、招商引资等领域还面临土地、融资、政策、人才等不少难点堵点,统筹在区各类资源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水平还需提高。

五是社会民生保障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疫情影响与互联网和教育培训等领域结构性失业问题相互交织,我区户籍高校毕业生数量虽略低于去年,但求职面试周期拉长,毕业生出国留学人员骤减,整体就业压力依然较大。6月,我区就业总人数减少0.3万人,环比下降0.4%。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难度加大。下半年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将对维护城市安全运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等方面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提高民生领域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效率和满意度还需久久为功。

三、下半年工作安排

下半年,我们要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深入落实市、区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区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坚持“五子”联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加速“崇文争先”,做实“六字文章”,抓住经济恢复重要窗口期,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来抓,突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增长,突出以超常规举措应对超预期挑战,坚持早谋划、早部署、早见效,锻长板、补短板,打好全年任务攻坚战,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圆满完成全年发展目标,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继续筑牢疫情防控屏障,不断巩固经济恢复基础

毫不松懈做好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完善应急指挥体系,筑牢疫情防控防线,抓好重点区域、重点场所常态化防控措施落实,及时妥善处置各种突发疫情。进一步压紧压实四方责任,避免发生聚集性疫情传播风险。加强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质量、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推进东城区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和东城区医学检验(病理)中心建设。完成顺义区北汽越野车厂项目2032套安置房改造为防疫隔离用房工作。

精准直达开展企业帮扶。落实落细房租减免、阶段性缓缴三项社保费、普惠融资和中小企业账款清欠等纾困政策,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加大行业主管部门调研走访力度,依托“服务包”机制和“12345企业服务热线”,及时了解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存在问题事项,建立台账并及时协调解决。有序将更多区级重点企业纳入“白名单”范围,持续强化“企自为战”能力建设,做好企业闭环运行服务保障,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对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影响。积极应对超预期变化,适时出台落实对经济增长有直接促进作用的政策措施,提振市场信心和有效需求。

千方百计稳物价扩就业。建立监测预警分析研判机制,加大菜市场、菜店、超市等生活必需品零售企业巡查检查力度,确保量足价稳。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创造更多岗位。抓好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确保困难家庭毕业生100%帮扶,坚决兜牢就业底线。加强新业态用工规范指导,及时化解非标准劳动关系用工风险。确保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不高于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

(二)做好产业发展“劲”字文章,积极培育新动能

聚力发展重点产业。锚定未来产业细分领域发展方向,科学制定产业评估体系,建立龙头企业、目标企业、重点项目三个清单。探索东城区发行REITs产品及设立Pre-REITs基金的可行性,加速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入驻,逐步打造金宝街高端金融集聚区。推动21户重点企业加快上市。落实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推动“硅巷”建设,组织实施文化科技融合项目和应用场景建设项目。壮大数字经济标杆企业,积极构建数字经济繁荣典范城区。召开东城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大会暨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推介会,举办第十四届地坛中医药健康文化节,推进健康产业发展。

做好“文化+”文章。深入实施“文化+”战略,促进文化与科技、金融、数字等融合发展,推动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生产力。完成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验收,启动东城区“文菁”文化+产业基金投资。与北京“文创板”平台建立招商引资对接机制,示范区文化金融服务中心亮相运营。高水平举办2022中国文化金融峰会,组织2022年服贸会文旅专题展东城区展览展示活动。办好首届北京文化论坛。落实“文菁计划”,完善文化企业全生命周期梯次扶持政策体系。推动“文化金三角”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在中央财政预算单位的首个应用场景落地。加快推进金隅·金台共享际等文化产业园区项目,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存量空间建设,积极打造东城特色“文巷”。

全面提升空间质效。推动东城园特色园区提质升级,加强与CBD联动发展。开展王府井“T”字区域(王府井西街、东安门大街、277片区)改造提升规划设计方案研究。办好王府井论坛、王府井国际品牌节。持续发展首店经济、孵化经济、后街经济、夜间经济。推动王府井数字虚拟形象及其衍生品研发,扩大数字人民币线下消费试点场景。打造前门地区主题突出、特色鲜明、业态丰富的京味文化消费格局,形成吸引家庭、年轻客群的文旅消费新地标。推进青龙、前门东区等产业地块上市。聚焦永外城、信达中心等优质楼宇项目,推进洽谈成熟企业及项目达成合作。全年实现新增6栋“亿元楼宇”,打造一批有特色、有亮点、有贡献的品质楼宇。

优化改善营商环境。加快推动创新试点及5.0版改革政策全面落地,全力做好新一轮世行、国家及市级营商环境评价迎评工作,开展营商环境企业满意度调查,不断提高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以企业“服务包”机制为抓手,主动服务吸引企业在区发展投资。丰富“紫金”系列活动,适时举办营商环境大会,搭建深度交流平台。探索“一证通办”,推进“一业一证”改革落地,深化“办不成事”问题专项行动。借助服贸会、进博会等高级别会议活动做好宣传推介,持续扩大“投资东城”品牌影响力。充分发挥京外招商服务站“前哨”作用,组织开展“紫金荟”京外招商特色系列活动,不断扩大招商成效。

(三)持续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增强区域经济发展韧性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围绕年度投资“三大计划”,集中协同推进隆福文化街区修缮更新、望坛棚改、西革新里住宅部分等重点项目顺利实施。组建重大投资项目储备工作专班,聚焦产业发展、城市更新等重点领域和“文化金三角”等重点区域,谋划形成东直门交通枢纽周边环境整治提升等一批重大投资项目,健全完善“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的项目滚动接续机制,形成投资后续支撑。

释放城市更新潜力。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推动第一轮控规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高质量完成第二轮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实现81个街区保护更新综合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全覆盖。聚焦中轴线沿线、故宫周边、长安街沿线等,持续推进钟鼓楼、国子监孔庙等重点街区保护更新工作,力争年底实现阶段性亮相。围绕“两轴”沿线、重点功能区等,谋划一批街区更新重点项目。完成国子监街区等1100户申请式退租、9栋选6栋简易楼腾退工作。基本建成豆各庄项目703套保障房。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250套。开展24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

多措并举促进消费。加速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全力打响国际化、系列化品牌活动,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平台,打响东城消费品牌IP。对接新隆福、wework、紫金宾馆等意向企业,适时启动第二批孵化基地挂牌工作。开展暑期“故宫以东”文旅促消费活动,鼓励住宿业等文商旅企业围绕“故宫以东精致生活好去处”年度品牌营销主题,及“宝藏小剧场”等8大年度榜单方向,研发更多文化特色鲜明、体验形式多元的文化消费产品及项目。

加快“两区”建设步伐。推动文化、金融、医疗等重点领域开展“产业开放”探索,形成国际要素集聚、开放布局均衡、产业优势突出的扩大开放体系。隆福寺地区开展主导产业提振行动,王府井地区积极打造新国潮时尚购物新地标。挖掘、储备一批优质项目,引进落地一批符合核心区战略定位的标志性、引领性、首创性项目,促成一批示范项目,建成一批新样板。稳步提升引资规模和质量,实现实际利用外资不少于6亿美元。

(四)提升优化首都核心功能,打造精细治理生态宜居城区

深入推进疏解整治。紧抓三季度窗口期,加快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9月底前完成雍和宫桥下空间试点工程。完成63家住宿业“关转提”整治提升任务,加快都季酒店、桔子酒店转型成人才公寓项目落地。确保全区982条背街小巷月度巡查全覆盖。加速推进81个街区户外广告设置规划编制。结合“一纵一横”重点区域和重大活动保障,积极参与拍摄《向前一步》栏目。

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加强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擦亮“东城社工”品牌。实施“五力引航”社区治理能力提升计划,完成5个社区服务空间开放式建设示范点、3个“老旧小区”服务管理示范点、1个生活垃圾分类社区动员发动试点社区、1个“社区之家”规范化建设示范点创建工作。持续推进垃圾分类专项整治,实施15座密闭式清洁站改造提升。积极推动永外生态岛项目建设。开展南锣鼓巷等23处地铁站共享单车“一站一策”治理。加快推进居民区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建设。完成中绦胡同、干面胡同西口两处立体停车设施建设。年内新增700个居民错时共享停车位。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提高扬尘管控工作标准,推动“车脸识别”系统二期建设。实施水质改善工程,确保市级考核断面水质全面达标,其他河湖水质稳定提升。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和建设用地风险管控。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完成龙潭中湖公园改建工程,全面推进亮马河水岸城市绿色空间建设工程、北京中轴线绿色空间景观提升工程(东城段),和平里北街、崇文门外大街、南二环永定门滨河路周边3条林荫道路建设。制订东城区碳达峰、碳中和专项行动方案,大力推动产业、能源、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低碳发展。积极探索东城怀柔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机制,研究开展碳减排交易。落实绿色产品政府采购制度,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加快形成崇尚绿色低碳的社会氛围。

(五)扎实推进民生实事,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着力加强社会保障。增强急难社会救助,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困难群众,及时给予应急性、过渡性救助。力争实现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康复服务覆盖率达100%,在“弱有所扶”考核中保持全市第一梯队水平。建立17个街道养老服务联合体体制机制。推动补齐街道养老照料中心、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等养老服务设施点位,力争9月底前完成1200张养老床位签约工作。不断加强基层调解组织建设,持续提升仲裁工作效能。

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健联体试点与医联体内涵建设。继续推进东直门、崇文门2个标准化急救工作站建设。推动六院门急诊及东病房楼加固改造、普仁医院病房楼改造、鼓楼中医医院南院区装修改造项目有较大进展,实现区第一人民医院异地迁建项目竣工。推进区域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科学编制基础教育设施专项规划。新增2000个中小学学位。贯彻落实国家“双减”政策,探索“双师”课堂,建设优质课程资源,规范监管校外培训机构。实施“1+7+N”重点工程,打造东城教育“1314”智能教育治理体系,建设“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探索“东城智慧教育方案”。东单体育中心整体改造项目预计8月底竣工。适时延长体育场馆夜间开放时间,激活体育健身地标效应。举办北京古建音乐季,推动于谦祠、宏恩观、民国陆军被服厂旧址等一批文物活化利用点位市场化运营。举办2022南锣鼓巷戏剧展演季,支持举办中国儿童戏剧节、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等,树立“戏剧之城”建设新标杆。

确保城市安全运行。认真抓好防汛工作,确保安全度汛。积极推进房屋结构安全综合治理。开展新一轮次安全生产督察与全区违法建设安全隐患排查。围绕社会热点、舆论关注和群众关切,切实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治理。加大电动车集中充电设施建设和日常巡查管理,坚决杜绝违规停放充电行为。重点加强老旧小区、平房院落消防安全设施建设,筑牢火灾防控基础防线。稳步推进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