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
首都之窗
  • 登录个人中心
  • 智能问答
  • 无障碍
  • 长者版
  • 移动版
  • 简繁
    • 简体
    • 繁体
  • 首页
  • 要闻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政民互动
  • 魅力东城
首页  >  专题专栏  >  2021年专题  >  崇文争先 文化东城  >  对话 > 正文

“崇文争先”彰显首善气象 ——北京市东城区以文化引领小康社会建设纪实

来源: 北京东城

分享:
字号:   大   中   小

  原标题:《光明日报》崇文争先”彰显首善气象 ——北京市东城区以文化引领小康社会建设纪实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首都北京需要不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其中,北京市东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肩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责任,始终与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休戚相关。

  保护好首都历史文化的“金名片”,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让老胡同的居民过上现代生活……东城区从文化引领入题,从理念、规划和细节、实践上逐一破题,以“崇文争先”理念精准定位高质量发展和群众期盼之间的最大公约数。


“文在城中”润民生

  在东城区,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期盼,显然没有止步在物质层面。老北京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胡同。而东城区,显然是老北京胡同的集大成者。

府学胡同、东四十条、赵家楼胡同、东堂子胡同……随便走进东城的一条胡同,老街坊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本账——胡同的历史渊源,儿时的乡愁记忆,家门口的沧桑巨变,心中的梦想期盼。
  在东城,群众口中的好日子总离不开文化,要让群众过上更高质量的生活,“牛鼻子”就在文化。
南锣鼓巷,东城区闻名海外的网红景点。在环抱南锣鼓巷的炒豆胡同、板厂胡同、黑芝麻胡同、帽儿胡同的老街坊们心中,南锣鼓巷蜚声世界靠的是文化,其未来的辉煌,也一定不是依靠别的,只能靠文化。
  几天前,“大戏东望·2020南锣鼓巷戏剧展演季”在南锣鼓巷街区举行开幕演出。观众中的主流并不是外来游客,恰恰是老街坊、老邻居们。以“戏剧温暖城市”为主题,南锣鼓巷戏剧展演季首次采用融入街区的方式,带给群众沉浸式体验,传递疫情防控之下的人文关怀。

  在东城区,很多中小学也坐落在历史文化街区中。每天,数以万计的东城学子沐浴着文化上学放学。
  最近,落户在东城区南阳胡同的一家书店,成为附近多所中小学生口口相传的“阅读圣地”。这家名叫布衣古书局的书店面积只有34平方米,其“镇店之宝”元建安坊刊本《增修陆状元集百家注·资治通鉴详节卷五十八至六十一》,纸张上写满岁月的痕迹。

  布衣古书局的经营者就叫胡同。“只有让年轻人爱上古籍,古籍才有未来。”胡同始终坚信,这件大事,在北京东城能够做成。

“以文化城”解难题

  在北京,“老城不能再拆了”的方针,家喻户晓。东城区70%以上的面积恰恰就在老城区。这意味着,东城区的人民在老城,资源禀赋在老城,发展难题也在老城。
在东城,处理好历史风貌保护和居民生活条件改善之间的关系,显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保护利用与发展之间的难题,也能靠文化来破解吗?
  为此,东城区组织了很多次大调研,专家学者、驻区单位特别是东城区的干部群众一致赞成,“崇文争先”是这一方水土下孕育出的自觉价值追求,是破解发展难题最深沉持久的力量。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崇文争先”首要诠释的,应该是东城人民对社会的责任,对党的情感。

  祖祖辈辈居住在东城区东四九条胡同的魏大爷回忆,十几年前,胡同里谁家买了汽车,大伙儿都觉得是新鲜事,认为这代表着时代的发展。当时谁能料想,停车问题会成为困扰胡同民生福祉的大难题。如今再走进东四九条,这里已然通过“平改立”停车设施的建设,成为不停车街巷,“老巷幽宅静树依”的胡同风貌得以重现。老街坊们认为,不给别人添堵,也是时代的进步。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就在方方面面都需要人的时候,“东城社工”群体逆行而至。人们清晰看到,跑在最前面的总是共产党员。

  近年来,提升老旧社区的生活品质,成为很多群众的期盼。然而长期以来,社区建设的各个利益攸关方,互不隶属、互有意见、互不让步,甚至“老死不相往来”。
“提升生活品质需要各方参与,凝聚人心最管用的就是党建。”东城区建国门街道赵家楼社区党委书记金坤范认为,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临时党支部成立起来。通过党组织带动“社区—非公企业—居民”共同参与老旧小区治理,从细节入手构建共治共享共建多元治理格局。

“文城一体”绘明天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东城区进行了很多探索。过去,大家经常爱将这些探索比喻为腾笼换鸟。
  站在决胜全面小康,迈向新的征程的新起点上再审视,腾笼换鸟仅仅是过程,总有完成时。在一腾一换之间,东城区到底发生了哪些转变?首都功能核心区的明天,又将面貌如何?

  展现“老胡同·新生活”的京味特色,古三里河再现了水穿街巷的历史景观。近年来,东城区制定了历史风貌管控导则体系,设立了街区责任规划师制度,推进“静胡同·新生态——东四三至八条历史文化街区环境综合治理”试点,取得积极成效。
大力探索胡同“共生院”模式,东城区以南锣鼓巷地区四条胡同为试点,通过“申请式腾退”的创新政策,把“去或留”的选择权交给胡同居民,真正让外迁腾退的居民走得顺心,让留住改善的居民生活品质得到提升。如今,伴随着“天棚鱼缸石榴树”的四合院景致渐渐回归,“共生院”已成为老城保护复兴、胡同院落改造的重要模式。

  在发展中注重古都文化资源整合与内涵挖掘,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东城区精准把握文化这一时代机遇与区域发展机遇的内在联系,把“崇文争先”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中,在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交融交织中,始终用文化的力量推动首善之区的高质量发展。(文 董 城 张景华 )

党政机关标识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建议意见
  • 法律声明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钱粮胡同 3 号
  • 邮政编码: 100010
  • 网站技术服务电话:010-64031118-2538

“政务微博"政务微博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 主办: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承办:东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东城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
  •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10020
  •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730号
  • 京ICP备150271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