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
首都之窗
  • 登录个人中心
  • 智能问答
  • 无障碍
  • 移动版
  • EN
    • 简体
    • 繁体
  • 要闻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政民互动
  • 魅力东城
首页  >  魅力东城  >  文化休闲  >  景点荟萃 > 正文

古观象台

日期: 2020-08-27     

分享:
字号:   大   中   小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北京市中心长安街东端,建国门立交桥西南侧。古观象台曾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天文台,辛亥革命满清王朝被推翻后,改称为中央观象台,成为民国初年的国家天文台,1929年停止观测,更名为国立天文陈列馆,成为中国第一座天文博物馆。1955年古观象台划归北京天文馆管理使用,1956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1979年,国家拨款100余万元对台体和西侧院落进行了彻底整修,尽量恢复原貌,使台上台下浑然一体、古色古香,庄重而又幽雅。1983年4月1日重新开放,属自然科学类博物馆。

北京古观象台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台之一,始建于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称作“观星台”,清代接收了明观星台的建筑和仪器,改称“观象台”,至今在台体南侧的门洞上方还留有石刻“观象台”三个大字,北京古观象台持续天文观测近500年,是世界上在同一地方观测时间最长的天文台。北京古观象台历史悠久,建筑、院落完整,仪器配套齐全,是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在国内外享有巨大声誉。如此完整配套的巨型天文铜制古仪在世界上已是独一无二的了,它不仅是中西古典天文仪器的历史遗存,也是中国古代冶金铸造、机械工艺的重要遗存。主要游览项目有清代天文仪器、中国古代天文学展览、院落中陈列的元、明时代的天文仪器复制品。

代表性景点:

1、古观象台:观象台台体高13.75米,台上陈列着国之重宝——八架清代铜质天文古仪(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天体仪、地平经仪、象限仪、纪限仪、地平经纬仪、玑衡抚辰仪)。这些仪器气势雄伟、铸造精湛,历经战火和种种磨难,至今仍保存完好,运转自如。

2、附属建筑群:紫微殿、东西厢房和晷景堂为主的附属建筑群,建于公元1442—1446年。紫微殿内正中悬挂着匾额“观象授时”,经考据是乾隆皇帝的手书,两侧有一幅对联“敬协天行所无逸;顺敷星好敕时几”。紫微殿和东西厢房内陈列着《中国古代天文学》展览。

3、院落:院落里陈列着元、明时代的各种天文仪器的铜质复制品,包括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设计制造的正方案、简仪(原大三分之一),原大明代浑仪、明代圭表和石质赤道式日晷。

党政机关标识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建议意见
  • 法律声明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钱粮胡同 3 号
  • 邮政编码: 100010
  • 技术服务电话:010-64031118-2538

“政务微博"政务微博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 主办: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承办:东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东城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
  •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10020
  •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493号
  • 京ICP备0508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