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前后,在新文化运动、民主爱国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直接作用下,许多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以社团的形式组织起来,研究问题,追求真理,寻找出路。革新、进步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交流和传播进一步创造了条件,并培养和锻炼出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骨干。
工读互助团
五四运动后,中国一批知识分子在无政府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等新思潮影响下,为清除旧社会弊端,提出工读互助主义,幻想以工读互助的社会理想改造社会。北京工读互助团是中国成立最早、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工读主义团体。
北京工读互助团广告三则
1919年年底,由李大钊、蔡元培、陈独秀、王光祈等17人联合发起并募集经费的北京工读互助团正式成立。互助团以募捐来的开办费和团员“共产”所集的一点资金,租房子,购置劳动和生活的必要工具和设备,并开始组建小组。至1920年2月,工读互助团先后成立了四个组,其中有三个组设在东城域内。第一组设在骑河楼斗鸡坑7号,有何孟雄、施存统、俞秀松、陈公培等13人;第三组均由妇女组成,所以又称“女子工读互助团”,有缪伯英等十余人,开始时计划设在女子高等师范附近,后因租房问题,改设在北河沿17号;第四组设在景山东松公府夹道8号,由十来个准备赴法国勤工俭学的法文专修馆学生组建而成,由于赴法留学遇到困难,他们就把国外工读变成了国内工读。工读互助团规定:团员须每天工作4小时,工作所得归团体公有;团员生活必需的衣、食、住以及所需的教育费、医药费、书籍费等,均由团体负责供给。团员们实行半工半读,一面从事办食堂、洗衣、印刷、装订、制造小工艺品和售卖新书报等体力劳动,一面分别在各校听课,把做工与教育相结合,以做工来供养教育。由于第一、三、四组都在北京大学附近,且北大特准该团团员旁听,免收学费,所以施存统、俞秀松等许多人,甚至缪伯英等一些女子高等师范的学生也暂停本校学业,来北大听课。在北大,他们有机会接触到了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也了解和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最初,互助团的团员们普遍认为,只要坚持工读,不断扩大影响,将来把各地组织联合起来,就有可能实现一个“人人作工、人人读书,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社会。这条道路被他们称为“平和的经济革命”。为了实现这一革命,他们进入这个团体后,就宣告“脱离家庭关系,脱离婚姻关系,脱离学校关系”,在团内“绝对实行共产”。但高远的理想并不能克服现实的困难,首先是经济上的困难。成立不久,原来募集的款项就用尽了,而劳动所得的收入又极其微薄、入不敷出,无法维持团员的生活和团体的正常运转。另外,团员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想与集体主义生活方式之间也产生了许多矛盾,导致人心涣散而无法坚持下去。第一组仅存在约三个月,就于1920年3月宣告解散,时间较长的第三、四组也在1920年九十月份后销声匿迹,许多成员恢复了过去的学校生活或出国求学。
王光祈文章《工读互助团》
工读互助团是中国知识分子探索改造社会的一次积极尝试。它的试验证明,要改造社会,须从根本上谋全体的改造,枝节的部分改造是不中用的,也是行不通的。工读互助团的失败对于进步青年来说则是一针清醒剂,促使他们重新面对现实,较快地从空想社会主义的迷途中走出来,其中一部分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逐步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随着十月革命对中国影响的逐步深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认同并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赞成中国革命必须走十月革命的道路,从而使得研究马克思主义成为了他们当时最迫切的需要。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通告
五四运动后,北大的一些革命青年逐步聚集到李大钊周围。在李大钊主持下,邓中夏、高君宇、罗章龙、朱务善等多次讨论,并最终决定组织一个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1920年3月,“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北大秘密成立,这是我国最早的一个比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团体。他们白天各自学习或从事政治、社会活动,晚上则经常聚在一起讨论革命问题或交流学习马列著作的心得体会。研究会的学习条件非常困难,由于北洋政府的严禁和封锁,马克思主义的书籍难以找到。开始时,他们或是从《新青年》等报刊上搜寻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和少数马克思主义著作的中文译本来学习,或是从北大图书馆借来外文的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著作以及与此有关的书籍分别阅读,不懂外文的则请懂外文的同学帮助他们。一段时间之后,研究会成员自筹资金,通过秘密渠道购买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因热衷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而参加研究会的人也多了起来。
亢慕义斋旧址
为更广泛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团结教育更多的进步学生,1921年11月,以邓中夏、高君宇、黄日葵、何孟雄等19名研究会成员为发起人,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刊登《关于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启事》,公开招收会员。由于研究会的公开化,会员人数不断增多。为适应这一形势,以及便于开展研究,研究会在北大第二院设立了图书馆,取名为“亢慕义斋”(“亢慕义”为“共产主义”的外文音译),室内墙壁正中挂有马克思像,像的两边贴有一副对联:“出研究室入监狱”“南方兼有北方强”。研究会还与共产国际建立了联系,通过会员自筹资金,订购了许多马列的外文原著和介绍社会主义的书籍。这个图书馆虽然不大,却是我国第一个存有较多马克思主义书籍的图书馆,收集的汉、英、俄、德等各种文字的书报杂志达数百种之多。为及时更好地翻译这些马克思主义著作,研究会设立了译书小组,下设英文、法文、德文三个组,分别译出亢慕义斯特丛书、列宁丛书、马克思丛书等多种经典著作,如《共产党宣言》《雇佣劳动资本》《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国家与革命》等。研究会还成立了三个特别研究组和十个固定研究组,其中除专门研究马克思学说外,还研究当时国内外的重大问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问题和各派社会主义,并就有关问题组织专题讨论会。此外,还配合研究工作定期组织讲演会,请会外人士作专题讲演,李大钊等都为该会做过专题报告。研究会发展很快,1922年初会员增加到60多人,后来一度发展到250余人,在师生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亢慕义斋图书印章
亢慕义斋对联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成立和发展,在提高革命青年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思想和干部方面为党的创建做了准备、为党组织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撑。参加研究会的许多人后来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或共青团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