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
首都之窗
  • 登录个人中心
  • 智能问答
  • 无障碍
  • 移动版
  • 简繁
    • 简体
    • 繁体
  • 首页
  • 要闻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政民互动
  • 魅力东城
首页  >  政务公开  >  媒体关注 > 正文

古老又现代的“活”的博物馆

日期: 2020-08-11      来源: 东城区融媒体中心

分享:
字号:   大   中   小

8月6日清晨,居民们在史家胡同里悠然自得地遛弯儿。闫文 摄

“劳驾,借过一下。”

“地铁站?您奔胡同西口走,再往南边一拐就到了。”

史家胡同的清晨,就这样在声声京腔京韵中苏醒过来。人们说,它不但是一座建筑的博物馆,它更是一座声音的博物馆。2017年,朝阳门街道立足东四南精华区特点,在环境秩序上做好减法,在补齐功能短板上做足加法,切实改善胡同居民的生活环境,逐步恢复老北京胡同风貌。

史家胡同呈东西走向,西起东四南大街,东至朝阳门南小街,全长731米。史家胡同形成于元代,明朝中期正式得名史家胡同。这里居住过很多名人,民国传奇人物章士钊、声名显赫的百战将军傅作义都曾居住于此。

生活条件改善与风貌恢复“双赢”

近年来,由于胡同自身条件的限制,存在着停车资源不足,便民服务设施欠缺和各类架空线路凌乱等问题。2017年,史家胡同实施了环境整治提升改造,拆除违法建设478平方米,封堵违规开墙打洞20处,外立面粉饰2650平方米,架空线入地改造1.5公里。

街道在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中始终遵循党建引领和共治共享的原则,广泛调动各阶层人群参与方案讨论。方案设计之初,街道即组织设计单位、社区采用入户走访,集中填写调查问卷等形式,收集企业、居民对改造项目的需求,最终明确了优化胡同环境、改善停车秩序和完善便民服务设施等三大需求。

街道启动“东四南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公众参与”项目,完成了史家胡同45号等7处院落的改造,达到居民生活条件改善和院落原有风貌恢复的“双赢”局面,也逐步探索出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和社会治理紧密有机结合的一条新路。为此,该项目荣获了住建部公布的2017年中国人居环境奖殊荣。

为破解停车难题,街道协调朝阳门SOHO等商业楼宇,为居民提供了600余个低价全时或错峰停车位。通过对朝阳门南小街菜市场升级改造,使东四南文保区周边商业布局更加合理,东西两侧均有大型购物场所,居民日常生活更加便捷。通过对老年人居室环境、院落空间、胡同休憩空间等的适老化改造,为胡同内的老人营造舒适、安全、宜居的生活环境。

古老又现代的胡同充满无穷的魅力

“整治提升的最终目的是为后续长效机制的建立奠定基础。” 朝阳门街道相关负责人说,我们着重落实“街巷长”制,为胡同配齐街巷长、小巷管家和市容市貌监督员,通过其带动引领,形成良好的环境自治氛围,巩固提升成果。以成立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为切入点,推动公众参与胡同风貌的保护与传承。

“24号院是凌叔华的府邸,她和林徽因、冰心被誉为当年北京三大才女,齐白石、徐志摩、泰戈尔都是这里的常客,现在这里是北京的第一家胡同博物馆。”史家胡同居民张屹然虽然是个“80后”,但他经常会为朋友或者游客骄傲地介绍这里的一砖一瓦,“胡同还新添了文创社,我们经常来参加绘画、书法、手工制作等各种文创活动。”在张屹然眼中,这条胡同既古老又现代,充满无穷的魅力。

仲夏时节,忽远忽近的鸽哨、时断时续的蝉鸣回荡在史家胡同里。人们漫步在层层叠叠的绿荫下,感受着从座座小院里渗出的凉意,目力所及之处尽是一座座修旧如旧的院落,忽然间,似乎已经忘却了暑热。(新东城报 李冬梅/文)

党政机关标识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建议意见
  • 法律声明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钱粮胡同 3 号
  • 邮政编码: 100010
  • 技术服务电话:010-64031118-2538

“政务微博"政务微博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 主办: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承办:东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东城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
  •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10020
  •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493号
  • 京ICP备150271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