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北京市中心长安街东端,建国门立交桥西南侧。古观象台曾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天文台,辛亥革命满清王朝被推翻后,改称为中央观象台,成为民国初年的国家天文台,1929年停止观测,更名为国立天文陈列馆,成为中国第一座天文博物馆。1955年古观象台划归北京天文馆管理使用,1956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1979年,国家拨款100余万元对台体和西侧院落进行了彻底整修,尽量恢复原貌,使台上台下浑然一体、古色古香,庄重而又幽雅。1983年4月1日重新开放,属自然科学类博物馆。
北京古观象台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台之一,始建于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称作“观星台”,清代接收了明观星台的建筑和仪器,改称“观象台”,至今在台体南侧的门洞上方还留有石刻“观象台”三个大字,北京古观象台持续天文观测近500年,是世界上在同一地方观测时间最长的天文台。北京古观象台历史悠久,建筑、院落完整,仪器配套齐全,是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在国内外享有巨大声誉。如此完整配套的巨型天文铜制古仪在世界上已是独一无二的了,它不仅是中西古典天文仪器的历史遗存,也是中国古代冶金铸造、机械工艺的重要遗存。主要游览项目有清代天文仪器、中国古代天文学展览、院落中陈列的元、明时代的天文仪器复制品。
代表性景点:
1、古观象台:观象台台体高13.75米,台上陈列着国之重宝——八架清代铜质天文古仪(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天体仪、地平经仪、象限仪、纪限仪、地平经纬仪、玑衡抚辰仪)。这些仪器气势雄伟、铸造精湛,历经战火和种种磨难,至今仍保存完好,运转自如。
2、附属建筑群:紫微殿、东西厢房和晷景堂为主的附属建筑群,建于公元1442—1446年。紫微殿内正中悬挂着匾额“观象授时”,经考据是乾隆皇帝的手书,两侧有一副对联“敬协天行所无逸;顺敷星好敕时几”。紫微殿和东西厢房内陈列着《中国古代天文学》展览。
3、院落:院落里陈列着元、明时代的各种天文仪器的铜质复制品,包括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设计制造的正方案、简仪(原大三分之一),原大明代浑仪、明代圭表和石质赤道式日晷。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