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周历 | 这块木匾,见证“觉醒年代”中的《新青年》

日期:2024-04-30 12:09    来源:北京东城

字号:        

文博周历 _ 这块木匾,见证“觉醒年代”中的《新青年》 (1).jpg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东城区是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承载区,也是名副其实的“博物馆之城”。近年来,东城区围绕构建“一轴、两区、五带、五城”的文化发展格局,充分挖掘区域内博物馆资源,致力于转化文化遗产资源优势,不断展现更丰富、多元、精彩的城市文化魅力。依托区内丰厚的文博资源,“东城融媒”特别策划推出文博科普栏目《2024文博周历——此“物”怎讲》,每周带你认识一件文物。

  “新青年社编辑部”木匾

  100多年前,中国大地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重大事件。缅怀五四先驱崇高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总结党和人民探索实现民族复兴道路的宝贵经验,这对发扬五四精神,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文博周历 _ 这块木匾,见证“觉醒年代”中的《新青年》 (2).jpg

  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以磅礴之力鼓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

文博周历 _ 这块木匾,见证“觉醒年代”中的《新青年》 (3).jpg

  本周为您推荐的是“新青年社编辑部”木匾,现悬挂于坐落在北京市东城区的《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这块木匾是根据史料挖掘复原,经过新文化运动博物馆学者考证,通过当年《新青年》杂志社的通信印模拓制,在全国几处《新青年》旧址中独此一家。《新青年》编辑部的木匾,上方写的是“新青年社编辑部”,“新青年社编辑部”虽然只比“新青年编辑部”多了一个“社”字,但内涵却大不一样。因为“社”是经营发行单位,以前,“编辑部”只管编辑,不管经营发行。1919年下半年开始,陈独秀开始筹划《新青年》摆脱原经营出版商上海群益书社的控制,集股成立“新青年社”,为以后《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机关刊物奠定了体制基础。后来还是在共产国际的资助下正式成立了“新青年社”,为党的创建发挥了重要的理论作用。

文博周历 _ 这块木匾,见证“觉醒年代”中的《新青年》 (4).jpg

  此处旧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池子大街箭杆胡同20号,当时的门牌为箭杆胡同9号。箭杆胡同9号是一座清代的四合院,民国时期为一户孙姓人家的私宅。院落分东、西两部分,西院为主人居住,东院出租。1917年陈独秀租住这里的东院,占地面积为250平方米。东院北房三间是《新青年》编辑部所在地,南房三间是陈独秀及其家人的住房。

  2015年,东城区为了保护革命历史旧址,对该院进行了清理腾退,并进行了文物维修。2019年,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让观众更准确、更完整地了解那段历史,对旧址内原有展览内容进行了提升,将展览分为北房和南房两个部分,北房为“历史上的《新青年》”专题展,南房为“陈独秀在北京”专题展。

文博周历 _ 这块木匾,见证“觉醒年代”中的《新青年》 (7).jpg

  《新青年》是由陈独秀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更名为《新青年》。它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17年,《新青年》编辑部由上海迁至此处办公,成为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也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刊物。1923年6月,它成为中共中央的机关理论刊物,直到1926年7月停刊。它从创刊到停刊,见证了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开展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的历史过程,承载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初心和使命,在党的创建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